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世民猛地捂住胸口,悲愤地说:“我的大唐啊——!”
他可算体会到宋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看到自家江山倾覆是个什么感受了,简直是痛彻心扉,世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痛苦了!
李世民想要痛哭一场,硬生生憋回去了,整个人看起来异常狼狈。
长孙皇后面露痛色,不忍再看。
她是大唐的皇后,同样心怀子民,又怎能不为此痛苦呢?
李治颤抖着说:“究竟是怎样的景象,才能称得上惨烈二字?”
安禄山联合突厥等族,十五万士兵,铁蹄践踏下的大唐会变成什么样子,他都不敢想象。
李隆基怒火中烧,整个人都陷入了极端的愤怒之中:“安禄山,我如此信任你,这就是你给我的回报吗?!你怎么有脸背叛我?!”
他对安禄山那么好,那么看重,旁人说他不好,他都以为是对方诋毁,谁知他眼盲心瞎,以为安禄山是一条乖顺的狗,最终引狼入室……他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恨不能掐着安禄山的脖子质问他一番。
安思顺用一种格外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堂弟,只见对方一脸呆愣,似乎也被惊到了。
他不敢再相信安禄山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向与他亲密的堂弟竟然能做出这样不忠不孝的事情!
【安史之乱的发生并不只是因为安禄山,当时的大唐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统治阶级生活奢靡,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加速,百姓沦为流民,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竟无法节制藩镇……当时的大唐已经危机四伏,而安禄山的出现无疑是为大唐的衰落按下了加速键。早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便有人提醒过李隆基,安禄山此人不得不防,张九龄是一个,杨国忠不知什么心思也算一个,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也劝李隆基节制边将,否则一旦祸事发生将会来不及挽救,这话可以说相当有先见之明了,但李隆基没听。】
李世民愤恨地说:“宦官都明白的道理,他难道不懂么?!”
他不知道的是,高力士并非普通的宦官,在原本的历史上,高力士最后被封为齐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追封扬州大都督,可谓权势赫赫。
李世民心痛不已,明明有那么多的机会阻止安禄山,为何李隆基就像中了邪一样,怎么都不信呢?
李治唉声叹气:“旦儿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孽障!”
这哪是孙子,这是上天降下的魔星啊!
刘彻狐疑地说:“李隆基傻了不成,边将势大而中央势微,这是大忌,他难道不明白么?”
这明明是一点就透的事情,李隆基怎么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嬴政冷哼道:“这是找死呢。”
皇帝给边将太大的权力,却不想着如何制约,他难道不想想,若是不加以节制,权势越来越大的边将造反,他会面临多么难堪的境地。
这个李隆基,与最开始的真的是同一个么?这变化未免太大了吧?
高力士见皇帝一脸懊悔,轻叹一声,上前温声劝慰:“圣人莫急,安禄山现在还不知在哪,以圣人的本事,又有朝中贤臣辅佐,难道还对付不了一个安禄山么?”
李隆基从愤怒中回过神来,喃喃地说:“没错,我怎么能自乱阵脚……”
【安禄山起兵叛乱,百姓们都懵了,太平日子过久了,谁知道突然有人造反?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整个河北都是安禄山的地盘,叛军所过之处,县令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主动迎接叛军,还有被叛军杀死的,很快河北便彻底落入了安禄山手中。按理说这会儿李隆基该信了,但他听到奏报说安禄山造反,压根儿不相信,反而认为这是在说安禄山的坏话,这就很扯淡了。等到李隆基终于相信安禄山造反的事,马上与杨国忠商议对策,我只能说你找谁也别找杨国忠,他还能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不成?】
范阳、平卢、河东……李世民冷冷地说:“他怎么不干脆把皇位也让安禄山?我看他这皇帝做得也没甚意思。”
李隆基好生慷慨,安禄山一人便身兼三地节度使,他对安禄山就这么放心?!
再看他去找杨国忠商议,李世民更暴躁了:“找杨国忠?他还能击退安禄山不成?!”
杨国忠是说过安禄山必反,但这不意味着安禄山造反以后他能给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他不带着皇帝逃跑,李世民就谢天谢地了。
李治匪夷所思地说:“难不成李隆基爱的不是武惠妃也不是杨贵妃,而是安禄山?”
武皇后:“……?”
圣上,你现在说话好生诡异,万一李隆基就是单纯瞎了眼呢?
李隆基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目光沉着,说道:“即刻召宰相入宫,朕有要事相商。”
无论日后的他如何荒唐,至少现在他还是那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大唐也还是那个盛世大唐。
他就不信了,他能开创一次盛世,难道就不能开创第二次么?
刘彻说道:“早知如何,何必当初?”
他不仅佩服李隆基,都这时候了,李隆基还对安禄山坚信不疑,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
这君臣之情,把李隆基的耳目都糊住了不成?
安禄山顶着堂兄幽深的目光,有心解释两句,立刻被按住了。
安思顺露出一个略显狰狞的笑容:“弟啊,我这个做兄长的很该教教你。”
【果然,杨国忠对此的回答是:将士们都不想造反,不到十天便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颅送来,他说这话的时候还一副得意的样子,可怕的是李隆基还真的信了。将士们想不想造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李隆基要是真的这么等下去,指不定谁把头送给谁呢。更要命的是,李隆基干的荒唐事还不止这一件,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李隆基派封常清和高仙芝防守洛阳,但由于唐朝的精锐部队都在边关,来不及赶回来,封常清和高仙芝只能从长安洛阳招募士兵,然而只有没训练过的市井子弟,战斗力可想而知。】
李世民猛地捂住胸口,悲愤地说:“我的大唐啊——!”
他可算体会到宋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看到自家江山倾覆是个什么感受了,简直是痛彻心扉,世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痛苦了!
李世民想要痛哭一场,硬生生憋回去了,整个人看起来异常狼狈。
长孙皇后面露痛色,不忍再看。
她是大唐的皇后,同样心怀子民,又怎能不为此痛苦呢?
李治颤抖着说:“究竟是怎样的景象,才能称得上惨烈二字?”
安禄山联合突厥等族,十五万士兵,铁蹄践踏下的大唐会变成什么样子,他都不敢想象。
李隆基怒火中烧,整个人都陷入了极端的愤怒之中:“安禄山,我如此信任你,这就是你给我的回报吗?!你怎么有脸背叛我?!”
他对安禄山那么好,那么看重,旁人说他不好,他都以为是对方诋毁,谁知他眼盲心瞎,以为安禄山是一条乖顺的狗,最终引狼入室……他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恨不能掐着安禄山的脖子质问他一番。
安思顺用一种格外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堂弟,只见对方一脸呆愣,似乎也被惊到了。
他不敢再相信安禄山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向与他亲密的堂弟竟然能做出这样不忠不孝的事情!
【安史之乱的发生并不只是因为安禄山,当时的大唐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统治阶级生活奢靡,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加速,百姓沦为流民,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竟无法节制藩镇……当时的大唐已经危机四伏,而安禄山的出现无疑是为大唐的衰落按下了加速键。早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便有人提醒过李隆基,安禄山此人不得不防,张九龄是一个,杨国忠不知什么心思也算一个,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也劝李隆基节制边将,否则一旦祸事发生将会来不及挽救,这话可以说相当有先见之明了,但李隆基没听。】
李世民愤恨地说:“宦官都明白的道理,他难道不懂么?!”
他不知道的是,高力士并非普通的宦官,在原本的历史上,高力士最后被封为齐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追封扬州大都督,可谓权势赫赫。
李世民心痛不已,明明有那么多的机会阻止安禄山,为何李隆基就像中了邪一样,怎么都不信呢?
李治唉声叹气:“旦儿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孽障!”
这哪是孙子,这是上天降下的魔星啊!
刘彻狐疑地说:“李隆基傻了不成,边将势大而中央势微,这是大忌,他难道不明白么?”
这明明是一点就透的事情,李隆基怎么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嬴政冷哼道:“这是找死呢。”
皇帝给边将太大的权力,却不想着如何制约,他难道不想想,若是不加以节制,权势越来越大的边将造反,他会面临多么难堪的境地。
这个李隆基,与最开始的真的是同一个么?这变化未免太大了吧?
高力士见皇帝一脸懊悔,轻叹一声,上前温声劝慰:“圣人莫急,安禄山现在还不知在哪,以圣人的本事,又有朝中贤臣辅佐,难道还对付不了一个安禄山么?”
李隆基从愤怒中回过神来,喃喃地说:“没错,我怎么能自乱阵脚……”
【安禄山起兵叛乱,百姓们都懵了,太平日子过久了,谁知道突然有人造反?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整个河北都是安禄山的地盘,叛军所过之处,县令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主动迎接叛军,还有被叛军杀死的,很快河北便彻底落入了安禄山手中。按理说这会儿李隆基该信了,但他听到奏报说安禄山造反,压根儿不相信,反而认为这是在说安禄山的坏话,这就很扯淡了。等到李隆基终于相信安禄山造反的事,马上与杨国忠商议对策,我只能说你找谁也别找杨国忠,他还能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不成?】
范阳、平卢、河东……李世民冷冷地说:“他怎么不干脆把皇位也让安禄山?我看他这皇帝做得也没甚意思。”
李隆基好生慷慨,安禄山一人便身兼三地节度使,他对安禄山就这么放心?!
再看他去找杨国忠商议,李世民更暴躁了:“找杨国忠?他还能击退安禄山不成?!”
杨国忠是说过安禄山必反,但这不意味着安禄山造反以后他能给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他不带着皇帝逃跑,李世民就谢天谢地了。
李治匪夷所思地说:“难不成李隆基爱的不是武惠妃也不是杨贵妃,而是安禄山?”
武皇后:“……?”
圣上,你现在说话好生诡异,万一李隆基就是单纯瞎了眼呢?
李隆基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目光沉着,说道:“即刻召宰相入宫,朕有要事相商。”
无论日后的他如何荒唐,至少现在他还是那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大唐也还是那个盛世大唐。
他就不信了,他能开创一次盛世,难道就不能开创第二次么?
刘彻说道:“早知如何,何必当初?”
他不仅佩服李隆基,都这时候了,李隆基还对安禄山坚信不疑,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
这君臣之情,把李隆基的耳目都糊住了不成?
安禄山顶着堂兄幽深的目光,有心解释两句,立刻被按住了。
安思顺露出一个略显狰狞的笑容:“弟啊,我这个做兄长的很该教教你。”
【果然,杨国忠对此的回答是:将士们都不想造反,不到十天便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颅送来,他说这话的时候还一副得意的样子,可怕的是李隆基还真的信了。将士们想不想造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李隆基要是真的这么等下去,指不定谁把头送给谁呢。更要命的是,李隆基干的荒唐事还不止这一件,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李隆基派封常清和高仙芝防守洛阳,但由于唐朝的精锐部队都在边关,来不及赶回来,封常清和高仙芝只能从长安洛阳招募士兵,然而只有没训练过的市井子弟,战斗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