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彻脸色眉头紧皱,不悦地说:“这萧家皇帝猜忌自己的儿子,与我有什么干系?”
他很不爽,先前天幕说巫蛊之祸的时候,他便已经非常生气,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天幕三番两次提起,让他情何以堪?
若是他年富力强,怎么会做出猜忌太子的事情,据儿可是他的嫡长子,他盼了许多年才得来的孩子!
对他来说,刘据并不仅仅只是儿子,更是他帝国蓝图中最重要的继承人,正是因为刘据的出生,他的生育能力得到了证明。
他没儿子的时候,诸侯王心里可是蠢蠢欲动,盼着他驾崩以后,便能从宗室中择选继承人,刘据的出生无疑是打破了他们的妄想。
他之所以会猜忌太子,绝对是因为他年纪大了,糊涂了!若是他头脑清醒,江充等人绝不会有蒙蔽他的能力!
想到这里,他拍着卫青的手,说道:“仲卿,你可千万要保重身体,若你还在世,怎么会有人敢离间我们父子?”
卫青苦笑,这哪里是他能决定的事情呢?不过,为了皇后和太子,也为了陛下最后的安宁,他一定会尽力活得长一些。
【对萧统来说,父亲的猜忌肯定是让他很伤心烦恼的,但过了几年,他也不用烦恼了,因为他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中大通三年,萧统坐船游玩时落水,虽然很快被救上来,但也从此卧病不起。或许是出于孝心,不想让父亲为自己担心,他并没有把自己生病的事告诉萧衍,也不许旁人说。】
【等萧衍得知这件事后,萧统已经病势沉重,很快驾鹤西去了,临终前甚至都没能见父亲一面。三十一岁、贤德仁爱且年富力强的太子去世,这对于南梁和萧衍本人来说,都称得上一句噩耗,一次悲剧。萧统为人仁厚,深得朝野上下爱戴,因此他的死,无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非常伤心遗憾,这么好的一位太子居然就这么去世了。由于萧统死后的谥号为昭明,因此他常被人称作昭明太子,他编纂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
萧衍看到这里,心里突然有些发酸。
平心而论,萧统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太子,仁孝、贤德,多才多艺,具备一切美好的品质。
虽然他已经册立萧统的同母兄弟萧纲为太子,但他不得不承认,萧纲不如萧统,比起长兄,他还是有些平庸了。
但储位已定,既然他已经放弃皇长孙萧欢,而是选择册立萧纲为太子,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了。
李世民叹道:“萧统的死,对于南梁来说实在是一个遗憾。”
先不说执政能力,只凭萧统的仁孝和才华,失去这样一位太子,也足够让人悲伤了。
若是萧统还在,说不定还能劝谏萧衍,可话又说回来,谁知道萧统若是不死,父子之间会变成什么样呢?
汉武帝与太子也曾是至亲父子,可后来又如何?即使是他和承乾,未来也走到了那般难堪的境地。
刘启淡淡地说:“萧统比我那孙儿幸运。”
虽然父子生隙,可萧统死在了最好的时候,父子之间再大的仇也消了,而刘据一直安安生生的,却迎来了最坏的结局。
既然无论如何都是死,为何不作为太子平静地死去,而是像刘据一样惨烈地死去呢?
朱元璋看着天幕,脸上露出一个极为复杂地表情。
萧衍让他想起朱标,一样仁孝宽厚的太子,一样的英年早逝。
他不知道萧衍怎么想,若是标儿离他而去,他一定会万分悲痛,就像未来的那个自己一样。
好在标儿还活着,还没有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
【萧统死后,自然要立一位新的继承人,既稳定朝局,也安定人心,但萧衍却在储位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按例,身为太子的萧统死去,萧衍应该册立萧统的长子为太子,也就是皇长孙萧欢。但出于国赖长君的考虑,同时萧衍又对太子厌祷一事耿耿于怀,于是册立晋安王萧纲为新的太子,萧纲与萧统一母所出,是萧衍的第三个儿子。】
【至于萧统的儿子们,萧衍对他们的封赏都很丰厚,也算是补偿失去了继承皇位资格的太子一系,原本的太子妃则依然享有原本的待遇。不过,这个决定顶多是坏了嫡庶规矩,算不上什么大错,真正的错误与萧衍本人的宗教信仰有关。】
萧衍辩解道:“国赖长君,如今天下形势如此复杂,萧欢如何担得起南梁社稷?若是我为了嫡庶之分便立一小儿为皇太孙,难道对国家来说就是一件好事么?”
他承认自己对萧统有些误会,但这并不能决定储位的归属。
若萧欢年长一些,又有德行才干,他也会摒弃偏见,立萧欢为皇太孙。
他想,如果萧统还在,对于他的决定也会支持的,毕竟他可是南梁的皇太子啊,为国分忧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
朱元璋沉吟道:“若是标儿有个万一,我还是会立他的儿子为皇太孙吧。”
当然,他不会再选择朱允炆了,这已经是一个历史盖章的蠢人,若非朱雄英早逝,皇位也轮不到他。
朱标不赞同地说:“爹,你还是这么想的么?”
朱元璋冷哼道:“立嫡立长,这不是应该的么?”
【不少皇帝都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历朝历代也有各自的主流思想,唐朝最主流的主流信仰便是佛教和道教,这也是华夏历史上最盛行的宗教。《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取经的时代背景便是于李世民在位时期,唐三藏的原型便是贞观年间非常有名的高僧玄奘,而玄奘本人也的确有西行求法的经历,只不过路上并没有遇见那么多的妖魔鬼怪,作者以玄奘为原型,创造出了极为瑰丽多彩的故事。】
【同时,唐朝也很尊崇道教,道教在唐朝历史上有着极为显着的存在感,不少公主都做过女道士,譬如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和女儿寿安公主。】
刘彻脸色眉头紧皱,不悦地说:“这萧家皇帝猜忌自己的儿子,与我有什么干系?”
他很不爽,先前天幕说巫蛊之祸的时候,他便已经非常生气,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天幕三番两次提起,让他情何以堪?
若是他年富力强,怎么会做出猜忌太子的事情,据儿可是他的嫡长子,他盼了许多年才得来的孩子!
对他来说,刘据并不仅仅只是儿子,更是他帝国蓝图中最重要的继承人,正是因为刘据的出生,他的生育能力得到了证明。
他没儿子的时候,诸侯王心里可是蠢蠢欲动,盼着他驾崩以后,便能从宗室中择选继承人,刘据的出生无疑是打破了他们的妄想。
他之所以会猜忌太子,绝对是因为他年纪大了,糊涂了!若是他头脑清醒,江充等人绝不会有蒙蔽他的能力!
想到这里,他拍着卫青的手,说道:“仲卿,你可千万要保重身体,若你还在世,怎么会有人敢离间我们父子?”
卫青苦笑,这哪里是他能决定的事情呢?不过,为了皇后和太子,也为了陛下最后的安宁,他一定会尽力活得长一些。
【对萧统来说,父亲的猜忌肯定是让他很伤心烦恼的,但过了几年,他也不用烦恼了,因为他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中大通三年,萧统坐船游玩时落水,虽然很快被救上来,但也从此卧病不起。或许是出于孝心,不想让父亲为自己担心,他并没有把自己生病的事告诉萧衍,也不许旁人说。】
【等萧衍得知这件事后,萧统已经病势沉重,很快驾鹤西去了,临终前甚至都没能见父亲一面。三十一岁、贤德仁爱且年富力强的太子去世,这对于南梁和萧衍本人来说,都称得上一句噩耗,一次悲剧。萧统为人仁厚,深得朝野上下爱戴,因此他的死,无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非常伤心遗憾,这么好的一位太子居然就这么去世了。由于萧统死后的谥号为昭明,因此他常被人称作昭明太子,他编纂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
萧衍看到这里,心里突然有些发酸。
平心而论,萧统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太子,仁孝、贤德,多才多艺,具备一切美好的品质。
虽然他已经册立萧统的同母兄弟萧纲为太子,但他不得不承认,萧纲不如萧统,比起长兄,他还是有些平庸了。
但储位已定,既然他已经放弃皇长孙萧欢,而是选择册立萧纲为太子,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了。
李世民叹道:“萧统的死,对于南梁来说实在是一个遗憾。”
先不说执政能力,只凭萧统的仁孝和才华,失去这样一位太子,也足够让人悲伤了。
若是萧统还在,说不定还能劝谏萧衍,可话又说回来,谁知道萧统若是不死,父子之间会变成什么样呢?
汉武帝与太子也曾是至亲父子,可后来又如何?即使是他和承乾,未来也走到了那般难堪的境地。
刘启淡淡地说:“萧统比我那孙儿幸运。”
虽然父子生隙,可萧统死在了最好的时候,父子之间再大的仇也消了,而刘据一直安安生生的,却迎来了最坏的结局。
既然无论如何都是死,为何不作为太子平静地死去,而是像刘据一样惨烈地死去呢?
朱元璋看着天幕,脸上露出一个极为复杂地表情。
萧衍让他想起朱标,一样仁孝宽厚的太子,一样的英年早逝。
他不知道萧衍怎么想,若是标儿离他而去,他一定会万分悲痛,就像未来的那个自己一样。
好在标儿还活着,还没有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
【萧统死后,自然要立一位新的继承人,既稳定朝局,也安定人心,但萧衍却在储位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按例,身为太子的萧统死去,萧衍应该册立萧统的长子为太子,也就是皇长孙萧欢。但出于国赖长君的考虑,同时萧衍又对太子厌祷一事耿耿于怀,于是册立晋安王萧纲为新的太子,萧纲与萧统一母所出,是萧衍的第三个儿子。】
【至于萧统的儿子们,萧衍对他们的封赏都很丰厚,也算是补偿失去了继承皇位资格的太子一系,原本的太子妃则依然享有原本的待遇。不过,这个决定顶多是坏了嫡庶规矩,算不上什么大错,真正的错误与萧衍本人的宗教信仰有关。】
萧衍辩解道:“国赖长君,如今天下形势如此复杂,萧欢如何担得起南梁社稷?若是我为了嫡庶之分便立一小儿为皇太孙,难道对国家来说就是一件好事么?”
他承认自己对萧统有些误会,但这并不能决定储位的归属。
若萧欢年长一些,又有德行才干,他也会摒弃偏见,立萧欢为皇太孙。
他想,如果萧统还在,对于他的决定也会支持的,毕竟他可是南梁的皇太子啊,为国分忧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
朱元璋沉吟道:“若是标儿有个万一,我还是会立他的儿子为皇太孙吧。”
当然,他不会再选择朱允炆了,这已经是一个历史盖章的蠢人,若非朱雄英早逝,皇位也轮不到他。
朱标不赞同地说:“爹,你还是这么想的么?”
朱元璋冷哼道:“立嫡立长,这不是应该的么?”
【不少皇帝都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历朝历代也有各自的主流思想,唐朝最主流的主流信仰便是佛教和道教,这也是华夏历史上最盛行的宗教。《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取经的时代背景便是于李世民在位时期,唐三藏的原型便是贞观年间非常有名的高僧玄奘,而玄奘本人也的确有西行求法的经历,只不过路上并没有遇见那么多的妖魔鬼怪,作者以玄奘为原型,创造出了极为瑰丽多彩的故事。】
【同时,唐朝也很尊崇道教,道教在唐朝历史上有着极为显着的存在感,不少公主都做过女道士,譬如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和女儿寿安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