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彻直起身子,收起了脸上轻佻的笑容:“举国上下,俱是野心勃勃之辈啊……”
一个想要挑起战争的皇帝便已经很可怕了,何况从皇帝到百姓都是如此呢?
他看不上日本人,但也不得不承认,日本这不是在闹着玩。
李治若有所思地说:“从前看倭国人倒是寻常,不曾想竟然如此……”
他不知该用什么话来形容了,他所见过的日本人大多都是小心恭敬的。
康熙皇帝转着手指上的扳指,说道:“日本人、不,倭子国做得出这样的事来,不把他们打服了,他们是不会服软的。”
日本人不是畏威而不怀德吗?他不介意想个法子,为后世子孙扫除障碍。
日本人一日上蹿下跳,他一日不得心安。
【相比起日本人的厉兵秣马,清朝就懈怠了许多,虽然洋务运动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有了些成效,但也仅此而已了,北洋水师自建立之后,就不曾增添过新的船只,也不看看世界海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那一步,而军舰并非是永远年轻的,时间长了,也会老化,也会落后。虽然清朝的军队人数众多,但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管理混乱,甚至不再购买枪支弹药,只是表面看上去风光罢了。】
雍正皇帝:“……”
他发出了灵魂质问:“是赔款赔得太多,拿不出钱了吗?”
左右不住抹汗;“我朝富有四海,怎会拿不出钱?这、这……”
雍正皇帝当即大怒:“既然有钱,为什么不发展海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洋人给的教训还不够惨烈吗?为什么还不上心?!为什么不能像日本一样日渐强盛,废除不平等条约。
乾隆皇帝眉头狠狠一跳:“海军不能忽视,从即日起,我朝也要大力发展海防!”
哪怕日后在技术方面赶不上洋人,好歹也有个积累。
【日本想要挑起战争,最好的突破口便是朝鲜问题,而日本也迫切需要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日本已经产生了经济危机,需要给国内矛盾制造一个宣泄口。日本首相山县有朋提出了名为“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日本是主权线,而中国和朝鲜就是利益线,而且是日本的利益线,他以人口不足为由,表示需要用武力来保护利益线,其实就是对外扩张,只是说得好听罢了。】
【1894年,也是光绪二十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朝鲜政府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只能向清朝求援,日本也借机怂恿清朝出兵,表示自己没有别的意思,实际上他们肚子里全是坏水。于是,清朝派兵登陆朝鲜,对起义进行镇压,并按照之前签订的条约通知了通知日本,但清朝军队还没有来得及作战,朝鲜政府便和起义军达成了协议。】
康熙皇帝笑得很冷:“好大的俩脸啊,我大清是他的利益线?!”
说来这天幕也算是天佑中华,若是没有天幕,他还不知道日本人未来敢这么跟大清叫板。
未来的日本是强国,可现在却未必,哪怕不能马上灭了他,他也有办法收拾日本人。”
乾隆皇帝皱眉不解:“日本人怂恿大清出兵,是想要做什么?”
他沉思道:“莫非是想要借此挑起事端?”
清朝出兵朝鲜,日本人大可以借机诋毁清朝,为战争挣出一个名头来。
【日本得到清朝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恰好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丑闻缠身,立即决定挑起战争,随后设立由高级军官组成的大本营,以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出四百多人的先遣队进入朝鲜首都汉城,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叮嘱驻朝公使大鸟圭介,让他随机应变,借机挑起事端。】
乾隆皇帝恍然,若日本也进入朝鲜,这一切也就很明了了。
挑衅,还是挑衅,无论用什么办法,只要能够抓住机会挑起战争,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康熙皇帝冷冷地说:“倭子国不可信,可笑他们竟然还信了倭子国人的话!”
一开始日本人怂恿清朝出兵,就不怀好意。
可大清当时也无法预料到出兵没用上,反而给了日本人机会。
【朝鲜政府与起义军达成协议后,便要求大清和日本撤军,大鸟圭介口头上答应,还要和袁世凯达成共同撤军协议,但实际上日本政府早就叮嘱他拒绝达成协议。日本政府两面三刀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所谓“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并不断增添兵力,共计八千多名日本士兵登陆朝鲜。日本提出这个方案,完全是为了赖着不走,同时还能拖住清朝军队,而清朝这边的李鸿章一味寄希望于日本撤兵,既不增加兵力,也不撤军。】
雍正怒拍桌案:“日本野心昭昭,他不抓紧增兵,还想着日本能够主动撤兵?”
日本想着拖住清朝,你就真的中计了,还一点儿危机意识都没有?
这要是日本人一股脑儿把清军给围了,到时再增兵,什么都晚了!
乾隆皇帝不忍直视,这什么糟心子孙,什么糟心大臣,就不能办点好事吗?
日本人指望不上,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别国是指望不上的,只有自己能指望。
康熙皇帝愁眉不展:“既不增兵,又不撤兵,这是要干什么?”
难道你们是去朝鲜旅游的吗?
【对于日本所提出的“共同改革朝鲜案”,清政府拒绝接受,并催促日本撤兵,日本更强硬,直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李鸿章见日本冥顽不灵,便将希望寄托在了欧美的列强身上,指望他们能够出手调停,但列强们是压根儿不在乎什么国际公平的,他们只在乎利益,根本不曾采取措施,只是嘴上谴责几句就没了。很快,日本又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不仅拒绝撤兵,还反过来诬陷清朝寻衅滋事,还声称有什么事他们不会负责,两国谈判就此破裂。】
刘彻直起身子,收起了脸上轻佻的笑容:“举国上下,俱是野心勃勃之辈啊……”
一个想要挑起战争的皇帝便已经很可怕了,何况从皇帝到百姓都是如此呢?
他看不上日本人,但也不得不承认,日本这不是在闹着玩。
李治若有所思地说:“从前看倭国人倒是寻常,不曾想竟然如此……”
他不知该用什么话来形容了,他所见过的日本人大多都是小心恭敬的。
康熙皇帝转着手指上的扳指,说道:“日本人、不,倭子国做得出这样的事来,不把他们打服了,他们是不会服软的。”
日本人不是畏威而不怀德吗?他不介意想个法子,为后世子孙扫除障碍。
日本人一日上蹿下跳,他一日不得心安。
【相比起日本人的厉兵秣马,清朝就懈怠了许多,虽然洋务运动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有了些成效,但也仅此而已了,北洋水师自建立之后,就不曾增添过新的船只,也不看看世界海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那一步,而军舰并非是永远年轻的,时间长了,也会老化,也会落后。虽然清朝的军队人数众多,但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管理混乱,甚至不再购买枪支弹药,只是表面看上去风光罢了。】
雍正皇帝:“……”
他发出了灵魂质问:“是赔款赔得太多,拿不出钱了吗?”
左右不住抹汗;“我朝富有四海,怎会拿不出钱?这、这……”
雍正皇帝当即大怒:“既然有钱,为什么不发展海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洋人给的教训还不够惨烈吗?为什么还不上心?!为什么不能像日本一样日渐强盛,废除不平等条约。
乾隆皇帝眉头狠狠一跳:“海军不能忽视,从即日起,我朝也要大力发展海防!”
哪怕日后在技术方面赶不上洋人,好歹也有个积累。
【日本想要挑起战争,最好的突破口便是朝鲜问题,而日本也迫切需要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日本已经产生了经济危机,需要给国内矛盾制造一个宣泄口。日本首相山县有朋提出了名为“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日本是主权线,而中国和朝鲜就是利益线,而且是日本的利益线,他以人口不足为由,表示需要用武力来保护利益线,其实就是对外扩张,只是说得好听罢了。】
【1894年,也是光绪二十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朝鲜政府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只能向清朝求援,日本也借机怂恿清朝出兵,表示自己没有别的意思,实际上他们肚子里全是坏水。于是,清朝派兵登陆朝鲜,对起义进行镇压,并按照之前签订的条约通知了通知日本,但清朝军队还没有来得及作战,朝鲜政府便和起义军达成了协议。】
康熙皇帝笑得很冷:“好大的俩脸啊,我大清是他的利益线?!”
说来这天幕也算是天佑中华,若是没有天幕,他还不知道日本人未来敢这么跟大清叫板。
未来的日本是强国,可现在却未必,哪怕不能马上灭了他,他也有办法收拾日本人。”
乾隆皇帝皱眉不解:“日本人怂恿大清出兵,是想要做什么?”
他沉思道:“莫非是想要借此挑起事端?”
清朝出兵朝鲜,日本人大可以借机诋毁清朝,为战争挣出一个名头来。
【日本得到清朝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恰好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丑闻缠身,立即决定挑起战争,随后设立由高级军官组成的大本营,以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出四百多人的先遣队进入朝鲜首都汉城,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叮嘱驻朝公使大鸟圭介,让他随机应变,借机挑起事端。】
乾隆皇帝恍然,若日本也进入朝鲜,这一切也就很明了了。
挑衅,还是挑衅,无论用什么办法,只要能够抓住机会挑起战争,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康熙皇帝冷冷地说:“倭子国不可信,可笑他们竟然还信了倭子国人的话!”
一开始日本人怂恿清朝出兵,就不怀好意。
可大清当时也无法预料到出兵没用上,反而给了日本人机会。
【朝鲜政府与起义军达成协议后,便要求大清和日本撤军,大鸟圭介口头上答应,还要和袁世凯达成共同撤军协议,但实际上日本政府早就叮嘱他拒绝达成协议。日本政府两面三刀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所谓“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并不断增添兵力,共计八千多名日本士兵登陆朝鲜。日本提出这个方案,完全是为了赖着不走,同时还能拖住清朝军队,而清朝这边的李鸿章一味寄希望于日本撤兵,既不增加兵力,也不撤军。】
雍正怒拍桌案:“日本野心昭昭,他不抓紧增兵,还想着日本能够主动撤兵?”
日本想着拖住清朝,你就真的中计了,还一点儿危机意识都没有?
这要是日本人一股脑儿把清军给围了,到时再增兵,什么都晚了!
乾隆皇帝不忍直视,这什么糟心子孙,什么糟心大臣,就不能办点好事吗?
日本人指望不上,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别国是指望不上的,只有自己能指望。
康熙皇帝愁眉不展:“既不增兵,又不撤兵,这是要干什么?”
难道你们是去朝鲜旅游的吗?
【对于日本所提出的“共同改革朝鲜案”,清政府拒绝接受,并催促日本撤兵,日本更强硬,直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李鸿章见日本冥顽不灵,便将希望寄托在了欧美的列强身上,指望他们能够出手调停,但列强们是压根儿不在乎什么国际公平的,他们只在乎利益,根本不曾采取措施,只是嘴上谴责几句就没了。很快,日本又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不仅拒绝撤兵,还反过来诬陷清朝寻衅滋事,还声称有什么事他们不会负责,两国谈判就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