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过了许久的惆怅之后,艾格隆又带着夏奈尔以及自己身边的随从们,返回到了枫丹白露宫当中。
虽然还很年轻,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血与火的锻炼之后,他的意志已经无比坚定,更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所以即使在苏菲面前万般不舍,但是在回到了宫廷当中之后,他又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状态。
不久之前的叛乱事件,曾经极大地冲击了舆论,但是经过这一番风波之后,围绕着它的舆论已经被渐渐地平息了。而当“贝里公爵夫人已经确认怀孕”的消息传出之后,公众的注意力,立刻就从两个统治家族的政治斗争,转移到了这个惊天八卦本身上面。
一开始,许多人还不信,但是在经过政府特别批准的几位名流和外国公使,轮流探望过身陷囹圄的夫人之后,一切都已经被证实了。
守寡十年的王妃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到底谁?
这个问题,对民众来说,可能比任何政治话题都要有意思许多,所以一时间,在街头巷尾当中,人们纷纷对这个爆炸性新闻津津乐道,提出各种猜测。
这也是帝国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这种“秽闻”的冲击下,波旁王室原本就不多的威望势必会造成极大冲击。
而且,普通民众的观感还在其次,保王党内部的精神冲击还会更加剧烈——留在法兰西的保王党遗老遗少们,原本对敢于回国造反的王妃充满了憧憬和同情,哪怕她的造反失败,也不减他们对她的尊敬,然而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原本的憧憬和同情,却瞬间变成了被“背叛”的愤怒。
这一点上,这些人倒是一贯很有意思,他们对贵妇人们乐此不疲,但是对王后们的贞洁却看得很重,在他们眼中王室血脉不容玷污,所以对居然“结出硕果”的贝里公爵夫人怒不可遏。
总之,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深感背叛和失望的保王党支持者们,也抛弃了之前的同情,有些人暗中唾骂,有些人则选择冷眼旁观,这一场原本注定被被当成“壮举”的悲剧,突然就以一场闹剧戛然而止。
不过,在艾格隆和塔列朗亲王的命令下,政府的官方喉舌们,却没有再对此事幸灾乐祸大加嘲讽——毕竟事实俱在,已经不需要他们再添油加醋什么了,再去多说反而显得对一位落难女士过于严厉,倒不如故作宽大。
波拿巴家族和共和派的支持者们欢呼雀跃,嘲笑这一出“圣母蒙尘”的闹剧,而保王党分子们则如丧考妣,谁也不远再多说什么,心里则对波旁王朝的“第二次复辟”更加绝望了。
而不管舆论环境如何,艾格隆现在要着手处理整个叛乱事件的最后余波了——
也就是,论功行赏。
在经过陆军部内,经过仔细的评判之后,陆军大臣苏尔特元帅,带着自己的秘书们来到枫丹白露宫,并且呈递上了一份立功者的名单,准备经由艾格隆御批来分别表彰。
虽然艾格隆平时并不会干涉元帅对陆军的管理和人事调度,但是涉及到军内“陟罚臧否”的大事,事关君主核心大权,所以哪怕一向是专横的苏尔特元帅,这次也不敢越俎代庖,真的绕过陛下独自完成表彰,而是要拟好名单之后由陛下批准,走一个必须的程序。
而艾格隆对此事自然也极为重视,因此在元帅一来,他就把元帅召见到了自己的面前,然后拿过了他送来的名单,仔细审阅起来。
虽然这一次平叛,主力军是艾格隆率领的近卫军,但是“头号功臣”,所有人都无法否认,那就是当时在雷恩任职驻防司令的皮埃尔·普瓦图将军。
在1830年艾格隆趁机夺权之后,夺取了陆军大权的苏尔特,把自己这位之前投闲置散的亲信,从默默无闻的边防军官提拔为将军,并且放在了“人心不定”的西部,并且暗中授予了他紧急平定有可能发生的叛乱的重任。
事实证明,元帅没有看错人。
这位将军作为苏尔特元帅的心腹,在危急关头几乎完美地执行了事前制定的计划,快速封锁了西部各省,抢占了交通要道,并且在海军的配合下控制住了海岸线,把叛贼们的影响力压缩在了一个极小的区域之内,为艾格隆的平叛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而在后来艾格隆率领近卫军赶到之后,他又是跟随在艾格隆的身边,以最高顾问和副总指挥的行事,协同陛下平定了叛乱。
可以说,这场叛乱能够这么快、而且以这么小的代价平定,这位将军绝对居功至伟,无论是谁都承认这一点。
而艾格隆哪怕明知道他是苏尔特元帅亲信,也并不打算否认这个事实。
在名单上列为首位的他,将从少将升为中将,也就是说,短短两年多时间,他就完成了将官的两级跳,离元帅好像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艾格隆对这道升迁令没有异议,直接拿起笔在上面打了个√。
“普瓦图将军确实是陆军当中的优秀将领,足以成为全军的楷模。”他还顺口问了元帅,“那么,在他提升军衔之后,您打算把安排到哪儿?调回巴黎吗?”
“原本我是希望将他调回巴黎,协助我管理陆军事务的,陛下。”元帅微微低头,貌似恭敬地回答,“不过,普瓦图这小子却有另外的想法。”
“他想怎样呢?”艾格隆好奇地问。
“他说他不喜欢在巴黎,沉溺在繁重的文牍工作当中,他更希望在战场上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他跟我申请说想要调任到北非,去和帝国真正的外敌作战——”苏尔特元帅小声回答。
艾格隆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冷冷地扫了元帅一眼。
自从复辟之后,一直以来为了“酬功”,他都把陆军的人事大权都交给了元帅,但是以他的性格,他自然不可能完全信任元帅,尤其是把这么核心的军事大权都委托给别人。
所以,在放权的同时,他也玩了自己的花样:一方面,他拼命集中资源,重建近卫军,并且不断扩大其编制,并且用自己的亲族们充任近卫军的军官,作为自身的“保命符”;另一方面,他启用了年迈的蒙塞元帅,让这位名声极好的元帅,前往北非统领当地的殖民军,以此作为自己的“自留地”。
蒙塞元帅虽然战功和威望都无法和苏尔特相比,但同样也是帝国时代的老帅,在军内也饱受崇敬,有他在阿尔及尔,艾格隆自然就握住了军内的一部分核心力量。
当然,考虑到元帅已经过于年迈,不可能长期在那里坐镇,所以艾格隆也把自己另外一个重要亲信特雷维尔将军派过去“刷军功”,然后利用这位将军在那里构建班底,以此来巩固艾格隆自身在军队中的控制力。
然而,今天,苏尔特元帅却提出,要让自己的亲信普瓦图将军前去北非。
即使他不去捣乱,但至少也会影响到特雷维尔将军一派人“刷军功”,进而影响到艾格隆扶植特雷维尔将军一步步崛起、以制衡元帅的布局。
偏偏有功之臣“为国建功立业”的请求,在这个时间点上,艾格隆还真的无法反驳。
普瓦图将军作为平叛第一功臣,他想要去为国立功却被自己雪藏的话,说出去自然会让将士们寒心吧。
一想到这里,艾格隆突然又有点后怕,如果自己不是第一时间就亲自率近卫军前去平叛的话,那等苏尔特元帅自己调集亲信们平定叛乱,那再来一次论功行赏,几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这些人去北非,把自己在军内刚刚培养起来的班底全部接盘过去了。
果然……这个老鬼还是难缠啊……艾格隆心想。
在原本的历史上,苏尔特元帅也和奥尔良家族合作,并且长期执掌陆军大臣,甚至还出任过首相,为了“感激”他贡献,路易·菲利普国王还封他为大元帅,也让他成为法国历史上极少数获得此项殊荣的人。
而在后来,元帅在接近掌权20年之后,才在1848年革命、七月垮台之后安然退休,最后得到了善终。
大多数元帅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们的才能仅限于军事领域,但是谁能想到,苏尔特元帅玩弄权术居然也是一把好手呢……
从古至今,军队都是君主最核心的权力来源,也是王朝的命脉,所以他对此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在艾格隆看来,在军内独揽大权的苏尔特元帅,所拥有的权威是自己“借”给他的,对方是自己的高级合伙人,但终究也是自己的手下,所以他绝不能允许对方真的觉得自己可以肆意行事。
他和奥尔良家族不一样,他表面上要当立宪君主,天天高喊着要尊重民意,但实际上他绝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柄。
而现在,元帅就在暗中不动声色地动摇自己的权柄了。
这是一种试探,更是一种冒犯。
但是,在这个时候和元帅争吵,显然并不明智。
苏尔特元帅和他的亲信们为他的复辟提供了巨大帮助,他们有权“分蛋糕”,这一点艾格隆也认可,而且不管元帅权欲有多么重,但是他也在兢兢业业地保卫着波拿巴家族的江山(哪怕是在为自己保卫的),这一次平叛战争如此卖力就可见一斑了。
他不会容忍一位“苏尔特首相”或者“苏尔特大元帅”,但是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尊重一位“苏尔特元帅”或者“苏尔特大臣”。
于是,在两个人短暂的沉默当中,艾格隆思考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作为有功之臣,普瓦图将军还有如此进取心,真的非常让我感到欣慰。”艾格隆轻声回答,而这也意味着他认可了元帅的要求,“既然他想去北非为帝国开疆拓土,我当然非常乐意。”
“陛下……我替他谢谢您。”苏尔特听后,立刻恭敬地向艾格隆行礼,“请您相信,普瓦图将军一定会为您肝脑涂地,他已经证明过这一点了。”
苏尔特想要大权独揽,但不想要篡位,这也很好理解,他毕竟没有波旁的“血统”也没有拿破仑的“神性”作为依仗。
所以艾格隆也安抚一下苏尔特元帅,毕竟他虽然一直有意在扶植和扩张自己亲自管辖的近卫军,但他并没有“冒犯”这位元帅对整个陆军指挥权的想法,至少现在还没有。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觉得正好我们趁势改变一下整个北非驻军的指挥体系了——”艾格隆突然话锋一转。
“陛下……您指的是?”元帅愣了一下。
“蒙塞元帅已经太过于年迈了,他几次跟我上书,请求能够解甲归田,和儿孙们共度晚年。”艾格隆不动声色地说了下去,“考虑到他在我登基之前前去北非,稳定住了那里的局面,为帝国、为我立下了如此功勋,我不忍心一直违背这位老帅的心愿……所以我,认为,现在是时候召他回来了——”
“那么谁接替他呢?”元帅下意识地问。
然后,他立刻就想到了结果。
果然,正如他预料的那样,陛下给出了明确无误的答复,“自然是让特雷维尔将军来接任了,他年富力强,而且精力充沛,更加战功累累……除了他之外,您认为还有谁适合呢?”
自从被艾格隆派去北非之后,特雷维尔将军隔三差五就四处出击,扫荡周边的部落,可谓是“捷报频传”,虽然这些捷报,战绩只是针对北非的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部落而已,相比于当初规模宏大、血雨腥风的拿破仑时代,这些战功也算不得什么。但是在如今这个时候,他却是帝国开疆拓土的功臣,这一点谁也抹杀不了。
所以,让蒙塞元帅退休,让特雷维尔侯爵接任,虽然有些“仓促”,但也说得上是名正言顺,毕竟蒙塞元帅已经年近八旬,退位让贤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而只要侯爵接任北非总司令,那无论苏尔特元帅怎么渗透,特雷维尔侯爵都是他们的上级,功勋有他的份,而且他也无法限制到特雷维尔侯爵,甚至可能反而被侯爵分化和“招揽”。
艾格隆相信,以侯爵的本领,一定可以将整个驻军都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扶植起属于他的党派。
远在北非的特雷维尔侯爵显然不会想到,就在巴黎两个人不经意的言谈之中,他的“仕途”突然又天上掉馅饼,白白地捡了一个大便宜——当然,这个位置本来就是艾格隆预定给他的,只是提前一点而已。
面对艾格隆突如其来的提议,苏尔特显然有些惊讶,但是一时间他也想不到任何反驳。
于是,他在沉吟片刻之后,只好笑着点了点头,“我也认为这样非常合适,陛下。”
在两个人的笑容当中,他们又完成了一次不经意的交锋。不过至少,他们一直都还是“各取所需”,维持着其乐融融的君臣形象,也算是保住了彼此的体面。
这一老一少两个人权欲都非常重,而且彼此性格非常强硬,所以他们注定会产生许多“摩擦”,然后在这些摩擦当中渐渐地明白了彼此的“边界感”。
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决定了两个人最后到底是互相容忍还是互相翻脸。
就艾格隆而言,他当然还是希望这段“君臣佳话”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他比对方年轻了足足四十多岁,完全可以等到给他自然送终。
而等他死后,那就再也没有人配得上他这样的待遇了。
对苏尔特元帅这种元老重臣,艾格隆愿意给予最大的尊重,与他们分享权力,但只要元帅退休或者老死,他的那些手下们,在艾格隆就不再算是“合伙人”了,而只是“臣仆”而已,他想要怎么安排都可以随便摆布。
经过了许久的惆怅之后,艾格隆又带着夏奈尔以及自己身边的随从们,返回到了枫丹白露宫当中。
虽然还很年轻,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血与火的锻炼之后,他的意志已经无比坚定,更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所以即使在苏菲面前万般不舍,但是在回到了宫廷当中之后,他又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状态。
不久之前的叛乱事件,曾经极大地冲击了舆论,但是经过这一番风波之后,围绕着它的舆论已经被渐渐地平息了。而当“贝里公爵夫人已经确认怀孕”的消息传出之后,公众的注意力,立刻就从两个统治家族的政治斗争,转移到了这个惊天八卦本身上面。
一开始,许多人还不信,但是在经过政府特别批准的几位名流和外国公使,轮流探望过身陷囹圄的夫人之后,一切都已经被证实了。
守寡十年的王妃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到底谁?
这个问题,对民众来说,可能比任何政治话题都要有意思许多,所以一时间,在街头巷尾当中,人们纷纷对这个爆炸性新闻津津乐道,提出各种猜测。
这也是帝国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这种“秽闻”的冲击下,波旁王室原本就不多的威望势必会造成极大冲击。
而且,普通民众的观感还在其次,保王党内部的精神冲击还会更加剧烈——留在法兰西的保王党遗老遗少们,原本对敢于回国造反的王妃充满了憧憬和同情,哪怕她的造反失败,也不减他们对她的尊敬,然而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原本的憧憬和同情,却瞬间变成了被“背叛”的愤怒。
这一点上,这些人倒是一贯很有意思,他们对贵妇人们乐此不疲,但是对王后们的贞洁却看得很重,在他们眼中王室血脉不容玷污,所以对居然“结出硕果”的贝里公爵夫人怒不可遏。
总之,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深感背叛和失望的保王党支持者们,也抛弃了之前的同情,有些人暗中唾骂,有些人则选择冷眼旁观,这一场原本注定被被当成“壮举”的悲剧,突然就以一场闹剧戛然而止。
不过,在艾格隆和塔列朗亲王的命令下,政府的官方喉舌们,却没有再对此事幸灾乐祸大加嘲讽——毕竟事实俱在,已经不需要他们再添油加醋什么了,再去多说反而显得对一位落难女士过于严厉,倒不如故作宽大。
波拿巴家族和共和派的支持者们欢呼雀跃,嘲笑这一出“圣母蒙尘”的闹剧,而保王党分子们则如丧考妣,谁也不远再多说什么,心里则对波旁王朝的“第二次复辟”更加绝望了。
而不管舆论环境如何,艾格隆现在要着手处理整个叛乱事件的最后余波了——
也就是,论功行赏。
在经过陆军部内,经过仔细的评判之后,陆军大臣苏尔特元帅,带着自己的秘书们来到枫丹白露宫,并且呈递上了一份立功者的名单,准备经由艾格隆御批来分别表彰。
虽然艾格隆平时并不会干涉元帅对陆军的管理和人事调度,但是涉及到军内“陟罚臧否”的大事,事关君主核心大权,所以哪怕一向是专横的苏尔特元帅,这次也不敢越俎代庖,真的绕过陛下独自完成表彰,而是要拟好名单之后由陛下批准,走一个必须的程序。
而艾格隆对此事自然也极为重视,因此在元帅一来,他就把元帅召见到了自己的面前,然后拿过了他送来的名单,仔细审阅起来。
虽然这一次平叛,主力军是艾格隆率领的近卫军,但是“头号功臣”,所有人都无法否认,那就是当时在雷恩任职驻防司令的皮埃尔·普瓦图将军。
在1830年艾格隆趁机夺权之后,夺取了陆军大权的苏尔特,把自己这位之前投闲置散的亲信,从默默无闻的边防军官提拔为将军,并且放在了“人心不定”的西部,并且暗中授予了他紧急平定有可能发生的叛乱的重任。
事实证明,元帅没有看错人。
这位将军作为苏尔特元帅的心腹,在危急关头几乎完美地执行了事前制定的计划,快速封锁了西部各省,抢占了交通要道,并且在海军的配合下控制住了海岸线,把叛贼们的影响力压缩在了一个极小的区域之内,为艾格隆的平叛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而在后来艾格隆率领近卫军赶到之后,他又是跟随在艾格隆的身边,以最高顾问和副总指挥的行事,协同陛下平定了叛乱。
可以说,这场叛乱能够这么快、而且以这么小的代价平定,这位将军绝对居功至伟,无论是谁都承认这一点。
而艾格隆哪怕明知道他是苏尔特元帅亲信,也并不打算否认这个事实。
在名单上列为首位的他,将从少将升为中将,也就是说,短短两年多时间,他就完成了将官的两级跳,离元帅好像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艾格隆对这道升迁令没有异议,直接拿起笔在上面打了个√。
“普瓦图将军确实是陆军当中的优秀将领,足以成为全军的楷模。”他还顺口问了元帅,“那么,在他提升军衔之后,您打算把安排到哪儿?调回巴黎吗?”
“原本我是希望将他调回巴黎,协助我管理陆军事务的,陛下。”元帅微微低头,貌似恭敬地回答,“不过,普瓦图这小子却有另外的想法。”
“他想怎样呢?”艾格隆好奇地问。
“他说他不喜欢在巴黎,沉溺在繁重的文牍工作当中,他更希望在战场上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他跟我申请说想要调任到北非,去和帝国真正的外敌作战——”苏尔特元帅小声回答。
艾格隆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冷冷地扫了元帅一眼。
自从复辟之后,一直以来为了“酬功”,他都把陆军的人事大权都交给了元帅,但是以他的性格,他自然不可能完全信任元帅,尤其是把这么核心的军事大权都委托给别人。
所以,在放权的同时,他也玩了自己的花样:一方面,他拼命集中资源,重建近卫军,并且不断扩大其编制,并且用自己的亲族们充任近卫军的军官,作为自身的“保命符”;另一方面,他启用了年迈的蒙塞元帅,让这位名声极好的元帅,前往北非统领当地的殖民军,以此作为自己的“自留地”。
蒙塞元帅虽然战功和威望都无法和苏尔特相比,但同样也是帝国时代的老帅,在军内也饱受崇敬,有他在阿尔及尔,艾格隆自然就握住了军内的一部分核心力量。
当然,考虑到元帅已经过于年迈,不可能长期在那里坐镇,所以艾格隆也把自己另外一个重要亲信特雷维尔将军派过去“刷军功”,然后利用这位将军在那里构建班底,以此来巩固艾格隆自身在军队中的控制力。
然而,今天,苏尔特元帅却提出,要让自己的亲信普瓦图将军前去北非。
即使他不去捣乱,但至少也会影响到特雷维尔将军一派人“刷军功”,进而影响到艾格隆扶植特雷维尔将军一步步崛起、以制衡元帅的布局。
偏偏有功之臣“为国建功立业”的请求,在这个时间点上,艾格隆还真的无法反驳。
普瓦图将军作为平叛第一功臣,他想要去为国立功却被自己雪藏的话,说出去自然会让将士们寒心吧。
一想到这里,艾格隆突然又有点后怕,如果自己不是第一时间就亲自率近卫军前去平叛的话,那等苏尔特元帅自己调集亲信们平定叛乱,那再来一次论功行赏,几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这些人去北非,把自己在军内刚刚培养起来的班底全部接盘过去了。
果然……这个老鬼还是难缠啊……艾格隆心想。
在原本的历史上,苏尔特元帅也和奥尔良家族合作,并且长期执掌陆军大臣,甚至还出任过首相,为了“感激”他贡献,路易·菲利普国王还封他为大元帅,也让他成为法国历史上极少数获得此项殊荣的人。
而在后来,元帅在接近掌权20年之后,才在1848年革命、七月垮台之后安然退休,最后得到了善终。
大多数元帅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们的才能仅限于军事领域,但是谁能想到,苏尔特元帅玩弄权术居然也是一把好手呢……
从古至今,军队都是君主最核心的权力来源,也是王朝的命脉,所以他对此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在艾格隆看来,在军内独揽大权的苏尔特元帅,所拥有的权威是自己“借”给他的,对方是自己的高级合伙人,但终究也是自己的手下,所以他绝不能允许对方真的觉得自己可以肆意行事。
他和奥尔良家族不一样,他表面上要当立宪君主,天天高喊着要尊重民意,但实际上他绝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柄。
而现在,元帅就在暗中不动声色地动摇自己的权柄了。
这是一种试探,更是一种冒犯。
但是,在这个时候和元帅争吵,显然并不明智。
苏尔特元帅和他的亲信们为他的复辟提供了巨大帮助,他们有权“分蛋糕”,这一点艾格隆也认可,而且不管元帅权欲有多么重,但是他也在兢兢业业地保卫着波拿巴家族的江山(哪怕是在为自己保卫的),这一次平叛战争如此卖力就可见一斑了。
他不会容忍一位“苏尔特首相”或者“苏尔特大元帅”,但是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尊重一位“苏尔特元帅”或者“苏尔特大臣”。
于是,在两个人短暂的沉默当中,艾格隆思考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作为有功之臣,普瓦图将军还有如此进取心,真的非常让我感到欣慰。”艾格隆轻声回答,而这也意味着他认可了元帅的要求,“既然他想去北非为帝国开疆拓土,我当然非常乐意。”
“陛下……我替他谢谢您。”苏尔特听后,立刻恭敬地向艾格隆行礼,“请您相信,普瓦图将军一定会为您肝脑涂地,他已经证明过这一点了。”
苏尔特想要大权独揽,但不想要篡位,这也很好理解,他毕竟没有波旁的“血统”也没有拿破仑的“神性”作为依仗。
所以艾格隆也安抚一下苏尔特元帅,毕竟他虽然一直有意在扶植和扩张自己亲自管辖的近卫军,但他并没有“冒犯”这位元帅对整个陆军指挥权的想法,至少现在还没有。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觉得正好我们趁势改变一下整个北非驻军的指挥体系了——”艾格隆突然话锋一转。
“陛下……您指的是?”元帅愣了一下。
“蒙塞元帅已经太过于年迈了,他几次跟我上书,请求能够解甲归田,和儿孙们共度晚年。”艾格隆不动声色地说了下去,“考虑到他在我登基之前前去北非,稳定住了那里的局面,为帝国、为我立下了如此功勋,我不忍心一直违背这位老帅的心愿……所以我,认为,现在是时候召他回来了——”
“那么谁接替他呢?”元帅下意识地问。
然后,他立刻就想到了结果。
果然,正如他预料的那样,陛下给出了明确无误的答复,“自然是让特雷维尔将军来接任了,他年富力强,而且精力充沛,更加战功累累……除了他之外,您认为还有谁适合呢?”
自从被艾格隆派去北非之后,特雷维尔将军隔三差五就四处出击,扫荡周边的部落,可谓是“捷报频传”,虽然这些捷报,战绩只是针对北非的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部落而已,相比于当初规模宏大、血雨腥风的拿破仑时代,这些战功也算不得什么。但是在如今这个时候,他却是帝国开疆拓土的功臣,这一点谁也抹杀不了。
所以,让蒙塞元帅退休,让特雷维尔侯爵接任,虽然有些“仓促”,但也说得上是名正言顺,毕竟蒙塞元帅已经年近八旬,退位让贤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而只要侯爵接任北非总司令,那无论苏尔特元帅怎么渗透,特雷维尔侯爵都是他们的上级,功勋有他的份,而且他也无法限制到特雷维尔侯爵,甚至可能反而被侯爵分化和“招揽”。
艾格隆相信,以侯爵的本领,一定可以将整个驻军都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扶植起属于他的党派。
远在北非的特雷维尔侯爵显然不会想到,就在巴黎两个人不经意的言谈之中,他的“仕途”突然又天上掉馅饼,白白地捡了一个大便宜——当然,这个位置本来就是艾格隆预定给他的,只是提前一点而已。
面对艾格隆突如其来的提议,苏尔特显然有些惊讶,但是一时间他也想不到任何反驳。
于是,他在沉吟片刻之后,只好笑着点了点头,“我也认为这样非常合适,陛下。”
在两个人的笑容当中,他们又完成了一次不经意的交锋。不过至少,他们一直都还是“各取所需”,维持着其乐融融的君臣形象,也算是保住了彼此的体面。
这一老一少两个人权欲都非常重,而且彼此性格非常强硬,所以他们注定会产生许多“摩擦”,然后在这些摩擦当中渐渐地明白了彼此的“边界感”。
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决定了两个人最后到底是互相容忍还是互相翻脸。
就艾格隆而言,他当然还是希望这段“君臣佳话”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他比对方年轻了足足四十多岁,完全可以等到给他自然送终。
而等他死后,那就再也没有人配得上他这样的待遇了。
对苏尔特元帅这种元老重臣,艾格隆愿意给予最大的尊重,与他们分享权力,但只要元帅退休或者老死,他的那些手下们,在艾格隆就不再算是“合伙人”了,而只是“臣仆”而已,他想要怎么安排都可以随便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