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昭告天下
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周宇如此隐秘而突然的宣传战让兴汉朝廷措手不及。
因为提前准备好了,然后一起带货过去,在延寿教的组织下做到了10月2日的报纸在全国各地主要地区分发宣传的效果,因此周宇自立为帝,成立大明的消息全国迅速传遍。
让兴汉没办法在第一时间控制舆论或者封堵消息,让一些民众还停留在兴汉国和北原依然在交战的时代。
报纸一出,立刻一传十十传百,把北原已经被新出现的皇帝周宇打败,现在是大明要和兴汉争天下的消息在所有人的脑子里更新了一遍。
兴汉朝廷对此毫无防备,只能下令禁止这什么报纸传播,凡是购买留存的人,一旦被搜查出来就要杀头!
其实《大明周报》第一期里,根本没有反兴汉的内容,只是在介绍新生的大明,以及周宇和延寿教。但这种事就是兴汉所不能容忍的,有一就有二,下一次肯定就要散布反贼言论了。
可是禁有什么用,大家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报纸那么小,找个地方一藏难道你翻箱倒柜从头到尾搜一遍吗?
你还别说,兴汉的胥吏就干得出来这种事。只要知道你买过这报纸,或者有人举报某人买过,就到你家去大肆搜查。搜查到了勒索一笔大的,搜查不到也在搜查的过程中拿到了一些财物,被搜查的人敢怒不敢言。
更甚的是就是栽赃陷害,知道你老实并且还有一点家底,那就直接过来搜查,然后塞一张报纸到你的衣柜里,接着大喊“这是什么,好啊,私藏反贼的报纸,你等着杀头吧。”
这样一来,朝廷禁报纸维稳的效果一点没有,破坏社会秩序制造仇恨的能力却是一等一的。
而且还禁不住悠悠众口继续传播这个新闻,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南方诸省刚刚开始接收到朝廷的信息,准备把粮税都留下来招兵买马以抵御延寿教……嗯,大明的时候,征召的效果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如果说以前只要朝廷说当兵给饷吃粮,而不是强拉壮丁的话,绝对是有人愿意当兵的。
比起能吃饱拿饷,上阵死掉根本不算事。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就算不死掉,活着也和死掉没有太大的区别,苟延残喘而已,不知道哪一天就饿倒病倒,然后倒毙在街头,尸体被丢到乱葬岗被野狗吃了个干干净净。
当征召的士兵好歹还有机会搏个前程。
可为什么朝廷不愿意征召士兵呢?因为费钱,这些人要成军的话给钱给粮都要足要痛快,否则把他们养起来的钱就浪费了,如果把他们饿着或者当炮灰使用,那前期投入不是打水漂了么?
更何况不是有免费的壮丁,好像庄稼一样割不完,割完一茬又长出来一茬,因此朝廷当然愿意拼命割。
至于免费拉的壮丁只能当炮灰这种事,反正送到前线去总有运气好能活下来的,活下来的那些自然就是坚韧的战兵,到时候再给他们好一点的待遇养起来,前期投入不就小么。
至于是20人里面能活下来一个,还是50人才能活下来一个,不在官老爷们的考虑之中。壮丁一茬一茬的割不完啊。
现在南方诸省却不敢拉壮丁了,因为延寿教就是靠流民起家的。壮丁里有不知道多少是流民、乞丐,一些罪犯、混混也会被抓过来充数,这些人和胡人语言不通,大家杀得眼红也就继续厮杀了。
真拿他们去对付延寿教?信不信直接哗变投了对面,然后转过头来把抓丁的军官全吊死,再打回来清算这些敢抓他们的老爷们。
官老爷和地主老爷们某些方面也不傻,他们知道厉害。所以到了这种时候,当然得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征召士兵,待遇开好一点,起码不会上阵就哗变。
可是如果之前只是说朝廷征召士兵,而不说去干嘛,青壮们来应聘的时候自然会以为是打北原。
现在北原已经被大明皇帝灭了的情况下,大家不就是去和大明皇帝的军队打了吗?那不就是要和灭了北原的精锐打吗?
不去不去,当兵吃粮也不是吃几天粮饷银都拿不到可能就要上阵厮杀,然后白白送死的呀。
那大明的大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过来了,这时候当兵纯属把脑袋挂腰上,随时都可能送命。
南方诸省的观察使们焦头烂额,除了征不来兵之外,他们还很快得到了哪些省加入了“新大明”的消息。
除了安右道之外,淮扬道和荆襄道加入大明最令他们吃惊。淮扬道的观察使毕竟是彭秋东,和周宇关系亲密是人尽皆知的,现在反叛加入大明大家也不算意外。就是荆襄道的朱哲生不知道为何竟然也加入了大明,疑似是被禁军的全军覆没给吓住了,延寿教的大军就在他附近,如果不加入荆襄道只怕是第一个受到延寿教攻击的。
兴汉和北原的国战绵延数年,将许多地方的战争潜力和民间财富都抽空了,根本没有士兵可言。真的延寿教大军打过来,青壮都没人家的正规军多,还打什么呢?
南方诸省因为可以种植水稻,人口相对稠密,但是正因为相对更富庶,因此粮税的额度也更高。前些日子的动乱也对南方产生了一些影响,南方的元气还没恢复过来呢,大明倒是先出现了。
大明出现不要紧,可是和延寿教的生意突然断了……
一些在和延寿教经商过程中建立了关系,或者说因为延寿教而发家的商人、地主们,虽然身在南方,但是态度忽然暧昧了起来,甚至有串联的举动。
天下必然大乱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投注。有的人愿意继续忠君,就有人愿意搏一个大的。
所以就算是南方诸省的征兵,都出现了泼皮混混被强拉过去当兵,甚至五旬六旬老汉想当兵吃粮,无奈之下衙门也闭着眼同意的情况。
一些忠君的权贵、地主,甚至是把自家的奴仆组织起来送到军营里,才凑得好看一点。那些下注大明的,则是约束家人和奴仆低调做人,准备到时候迎接“明军”。
而周宇在10月2日就颁布了出兵命令,兵锋直指安江道的武州和宣庆道的宣州。
而带禁军俘虏回到乾州的步兵4个师则再度出发,进入荆襄道控制局面。
毕竟荆襄道观察使朱哲生也是临时做的决定投向大明,他对荆襄道的控制力并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强,需要“明军”去镇一镇场面。
荆襄道不断有官员直接逃走,但也有人留了下来,决定也加入大明。
相比之下淮扬道那边情况就要好得多。彭秋东对下面官员的掌控比较稳,身边留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下属,真的有那么几个不愿意的,也提前暗示他们离开了。所以算是平稳过渡。
宣庆道宣州和安江道武州的观察使听闻延寿教大军前来,立刻丢下城池逃窜,根本不敢抵抗,直接跑进京城去了。
可是京师此时也是人心惶惶,因为三个边军,武义军、昭义军和河中军,竟然只有武义军节度使确定带兵返回保卫京城。
昭义军和河中军的节度使狄鸿熙和怀正业,都说因为边境有胡骑活动,疑似草原明军即将南下,他们得“镇守国门”,抽不出兵力回京。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之奈何?
刘承曜再发怒也没有用。他其实和朝廷重臣们都清楚,周宇当时从北原返回的时候,大军路过昭义军和河中军却没打,肯定和狄鸿熙、怀正业承诺了什么。
眼下他们没有直接加入“大明”都很好了,比朱哲生、彭秋东好一千倍一万倍,再催逼人家,信不信人家直接举起大旗也跟着反了呢?
京师的人心惶惶是从上到下的。皇帝、大臣、权贵全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一些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化妆绕远路去南方了。可是绕远路的话路途艰险,实在让人踌躇不定。
底层的民众被强行征税征粮给朝廷支用,这一次好歹给了点“纸钱”,反正就是告诉你,等朝廷过了这个难关,这些“纸钱”将来会变成真钱还给大家。
反正你信也是信,不信也就这样,我就拿这些“纸钱”买你的东西,你还不准不卖,就是这么霸道。
几日之间京城里破产的人都不知凡几。
这些破产的人又因为欠债等事,抓了去牢狱,然后直接就在脸上刺字,送去当了兵。
炮灰兵。
只要你能用血肉之躯挡住明军的骑兵一次冲锋就够了,就是这种兵。
这种情况下,一股反抗的能量,在悄然凝聚着……
周宇如此隐秘而突然的宣传战让兴汉朝廷措手不及。
因为提前准备好了,然后一起带货过去,在延寿教的组织下做到了10月2日的报纸在全国各地主要地区分发宣传的效果,因此周宇自立为帝,成立大明的消息全国迅速传遍。
让兴汉没办法在第一时间控制舆论或者封堵消息,让一些民众还停留在兴汉国和北原依然在交战的时代。
报纸一出,立刻一传十十传百,把北原已经被新出现的皇帝周宇打败,现在是大明要和兴汉争天下的消息在所有人的脑子里更新了一遍。
兴汉朝廷对此毫无防备,只能下令禁止这什么报纸传播,凡是购买留存的人,一旦被搜查出来就要杀头!
其实《大明周报》第一期里,根本没有反兴汉的内容,只是在介绍新生的大明,以及周宇和延寿教。但这种事就是兴汉所不能容忍的,有一就有二,下一次肯定就要散布反贼言论了。
可是禁有什么用,大家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报纸那么小,找个地方一藏难道你翻箱倒柜从头到尾搜一遍吗?
你还别说,兴汉的胥吏就干得出来这种事。只要知道你买过这报纸,或者有人举报某人买过,就到你家去大肆搜查。搜查到了勒索一笔大的,搜查不到也在搜查的过程中拿到了一些财物,被搜查的人敢怒不敢言。
更甚的是就是栽赃陷害,知道你老实并且还有一点家底,那就直接过来搜查,然后塞一张报纸到你的衣柜里,接着大喊“这是什么,好啊,私藏反贼的报纸,你等着杀头吧。”
这样一来,朝廷禁报纸维稳的效果一点没有,破坏社会秩序制造仇恨的能力却是一等一的。
而且还禁不住悠悠众口继续传播这个新闻,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南方诸省刚刚开始接收到朝廷的信息,准备把粮税都留下来招兵买马以抵御延寿教……嗯,大明的时候,征召的效果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如果说以前只要朝廷说当兵给饷吃粮,而不是强拉壮丁的话,绝对是有人愿意当兵的。
比起能吃饱拿饷,上阵死掉根本不算事。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就算不死掉,活着也和死掉没有太大的区别,苟延残喘而已,不知道哪一天就饿倒病倒,然后倒毙在街头,尸体被丢到乱葬岗被野狗吃了个干干净净。
当征召的士兵好歹还有机会搏个前程。
可为什么朝廷不愿意征召士兵呢?因为费钱,这些人要成军的话给钱给粮都要足要痛快,否则把他们养起来的钱就浪费了,如果把他们饿着或者当炮灰使用,那前期投入不是打水漂了么?
更何况不是有免费的壮丁,好像庄稼一样割不完,割完一茬又长出来一茬,因此朝廷当然愿意拼命割。
至于免费拉的壮丁只能当炮灰这种事,反正送到前线去总有运气好能活下来的,活下来的那些自然就是坚韧的战兵,到时候再给他们好一点的待遇养起来,前期投入不就小么。
至于是20人里面能活下来一个,还是50人才能活下来一个,不在官老爷们的考虑之中。壮丁一茬一茬的割不完啊。
现在南方诸省却不敢拉壮丁了,因为延寿教就是靠流民起家的。壮丁里有不知道多少是流民、乞丐,一些罪犯、混混也会被抓过来充数,这些人和胡人语言不通,大家杀得眼红也就继续厮杀了。
真拿他们去对付延寿教?信不信直接哗变投了对面,然后转过头来把抓丁的军官全吊死,再打回来清算这些敢抓他们的老爷们。
官老爷和地主老爷们某些方面也不傻,他们知道厉害。所以到了这种时候,当然得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征召士兵,待遇开好一点,起码不会上阵就哗变。
可是如果之前只是说朝廷征召士兵,而不说去干嘛,青壮们来应聘的时候自然会以为是打北原。
现在北原已经被大明皇帝灭了的情况下,大家不就是去和大明皇帝的军队打了吗?那不就是要和灭了北原的精锐打吗?
不去不去,当兵吃粮也不是吃几天粮饷银都拿不到可能就要上阵厮杀,然后白白送死的呀。
那大明的大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过来了,这时候当兵纯属把脑袋挂腰上,随时都可能送命。
南方诸省的观察使们焦头烂额,除了征不来兵之外,他们还很快得到了哪些省加入了“新大明”的消息。
除了安右道之外,淮扬道和荆襄道加入大明最令他们吃惊。淮扬道的观察使毕竟是彭秋东,和周宇关系亲密是人尽皆知的,现在反叛加入大明大家也不算意外。就是荆襄道的朱哲生不知道为何竟然也加入了大明,疑似是被禁军的全军覆没给吓住了,延寿教的大军就在他附近,如果不加入荆襄道只怕是第一个受到延寿教攻击的。
兴汉和北原的国战绵延数年,将许多地方的战争潜力和民间财富都抽空了,根本没有士兵可言。真的延寿教大军打过来,青壮都没人家的正规军多,还打什么呢?
南方诸省因为可以种植水稻,人口相对稠密,但是正因为相对更富庶,因此粮税的额度也更高。前些日子的动乱也对南方产生了一些影响,南方的元气还没恢复过来呢,大明倒是先出现了。
大明出现不要紧,可是和延寿教的生意突然断了……
一些在和延寿教经商过程中建立了关系,或者说因为延寿教而发家的商人、地主们,虽然身在南方,但是态度忽然暧昧了起来,甚至有串联的举动。
天下必然大乱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投注。有的人愿意继续忠君,就有人愿意搏一个大的。
所以就算是南方诸省的征兵,都出现了泼皮混混被强拉过去当兵,甚至五旬六旬老汉想当兵吃粮,无奈之下衙门也闭着眼同意的情况。
一些忠君的权贵、地主,甚至是把自家的奴仆组织起来送到军营里,才凑得好看一点。那些下注大明的,则是约束家人和奴仆低调做人,准备到时候迎接“明军”。
而周宇在10月2日就颁布了出兵命令,兵锋直指安江道的武州和宣庆道的宣州。
而带禁军俘虏回到乾州的步兵4个师则再度出发,进入荆襄道控制局面。
毕竟荆襄道观察使朱哲生也是临时做的决定投向大明,他对荆襄道的控制力并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强,需要“明军”去镇一镇场面。
荆襄道不断有官员直接逃走,但也有人留了下来,决定也加入大明。
相比之下淮扬道那边情况就要好得多。彭秋东对下面官员的掌控比较稳,身边留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下属,真的有那么几个不愿意的,也提前暗示他们离开了。所以算是平稳过渡。
宣庆道宣州和安江道武州的观察使听闻延寿教大军前来,立刻丢下城池逃窜,根本不敢抵抗,直接跑进京城去了。
可是京师此时也是人心惶惶,因为三个边军,武义军、昭义军和河中军,竟然只有武义军节度使确定带兵返回保卫京城。
昭义军和河中军的节度使狄鸿熙和怀正业,都说因为边境有胡骑活动,疑似草原明军即将南下,他们得“镇守国门”,抽不出兵力回京。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之奈何?
刘承曜再发怒也没有用。他其实和朝廷重臣们都清楚,周宇当时从北原返回的时候,大军路过昭义军和河中军却没打,肯定和狄鸿熙、怀正业承诺了什么。
眼下他们没有直接加入“大明”都很好了,比朱哲生、彭秋东好一千倍一万倍,再催逼人家,信不信人家直接举起大旗也跟着反了呢?
京师的人心惶惶是从上到下的。皇帝、大臣、权贵全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一些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化妆绕远路去南方了。可是绕远路的话路途艰险,实在让人踌躇不定。
底层的民众被强行征税征粮给朝廷支用,这一次好歹给了点“纸钱”,反正就是告诉你,等朝廷过了这个难关,这些“纸钱”将来会变成真钱还给大家。
反正你信也是信,不信也就这样,我就拿这些“纸钱”买你的东西,你还不准不卖,就是这么霸道。
几日之间京城里破产的人都不知凡几。
这些破产的人又因为欠债等事,抓了去牢狱,然后直接就在脸上刺字,送去当了兵。
炮灰兵。
只要你能用血肉之躯挡住明军的骑兵一次冲锋就够了,就是这种兵。
这种情况下,一股反抗的能量,在悄然凝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