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转机
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五十一章 转机
临山市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听闻了李松的事迹,对他所展现出的坚持与勇气表示赞赏。这位老领导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上了一位在省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老领导的助力下,李松终于获得机会,将自己掌握的证据直接呈递给省里的相关部门。
李松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省城,他不清楚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但他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李松抵达省城后,一路上心情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他手里紧紧攥着那份装满证据的文件袋,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一旦此行失败,恐怕再想改变化肥厂厂址便彻底无望了。
到了省城,李松直接来到那位老领导指点的地方。站在大门前,李松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了进去。接待他的工作人员态度严肃,然而李松依旧清晰而有条理地阐述了化肥厂选址的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工作人员认真翻阅着他提供的证据,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李松紧张地观察着他们的反应,只是这些人宛如喜怒不形于色的机器一般,让人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
过了许久,一位负责人抬起头,看着李松说道:“李先生,感谢您提供的这些重要信息,我们会尽快核实并研究处理。”
李松连忙点头,说道:“拜托您了,这关系着我们临山市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原大地的粮食产量,希望你们慎重考虑。”
从大院出来后,李松并未马上回去,而是在省城招待所住下,安静地等待着消息。他心里默默祈祷着事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让自己的一番辛苦不白费。
在招待所煎熬等待了数日后,李松终于得到了消息。省长李康亲自指示,省里的调查组当天便来到了临山市。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果与李松反映的情况完全一致,王山村的确不适合修建大型工厂。于是,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考虑,提议更改化肥厂的选址为柳河镇。
当报告提交到李康省长手中后,他立即批示,更改修建化肥厂的厂址。
这个消息让李松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他多日来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家乡的未来有了新的希望。
不仅如此,由于李松在这件事情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对家乡发展的热忱,李康省长特地将他选为化肥厂筹备专家成员。
专家组成立后,摆在众人面前的难题是柳河镇虽然水资源充足,交通也便利,很适合建厂,但电力供应不足成为了制约化肥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李松没有被这个难题吓倒,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在柳河之上修建水坝,建一个水力发电厂。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引起了众专家的关注和讨论。
不少人对这个方案表示质疑,认为修建水坝和发电厂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可能会影响化肥厂的建设进度。但李松据理力争,详细地阐述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长远利益。
“修建水坝,建设电厂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水力发电不仅能够满足化肥厂的用电需求,还能为周边地区提供电力支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柳河的水资源丰富,水坝建成后还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个方案,李松还准备了详细的规划图纸和数据资料。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个方案。
这种大事专家组上报给李省长,请他拍板。李康仔细阅读了李松的意见书、规划图和数据资料,对他的提议十分赞同。七八十年代,全国普遍缺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一到晚上用电高峰期便会拉闸限电。如果真的建成了水电站,对于缓解临山市缺电的情况将会有不小的帮助。
虽然得到李省长的支持,但方案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在资金筹集和工程招标等环节,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李松始终没有放弃,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就在李松全身心投入到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有人传言李松在这个项目中谋取私利,还有人试图破坏他的声誉。这件事情甚至还传到了李省长的耳朵中。
但李康副省长对李松十分信任,并没有因为传言对李松采取什么措施。而且李松也身正不怕影子斜,让那些造谣之人没有可乘之机。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修建水坝和发电厂的工程终于顺利开工。李松每天都坚守在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同时确保工程质量。
李松的付出和坚持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原本松散的团体团结起来,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水电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化肥厂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松相信,不久的将来,等到化肥厂、水电厂建成之后,临山市将会因为这个项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他也为自己能够为家乡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随着工程的推进,李松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在白家村的家中,他的妻子和女儿时常挂念着他。妻子会在夜晚看着窗外的明月,心中默默祈祷李松一切顺利,平平安安。女儿月月也总是缠着妈妈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她想念爸爸温暖的怀抱和亲切的笑容。
妻子知道李松在为了家乡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心中虽有思念,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她时常对女儿说:“爸爸在做很重要的事情,等他完成了就会回来。”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拿起画笔,画下了她心中爸爸的模样。
而在施工现场的李松,偶尔在忙碌的间隙,也会想起妻女。他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家乡,也是为了给家人一个更好的未来。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把这个项目做好,早日回家与妻女团聚。
第三百五十一章 转机
临山市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听闻了李松的事迹,对他所展现出的坚持与勇气表示赞赏。这位老领导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上了一位在省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老领导的助力下,李松终于获得机会,将自己掌握的证据直接呈递给省里的相关部门。
李松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省城,他不清楚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但他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李松抵达省城后,一路上心情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他手里紧紧攥着那份装满证据的文件袋,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一旦此行失败,恐怕再想改变化肥厂厂址便彻底无望了。
到了省城,李松直接来到那位老领导指点的地方。站在大门前,李松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了进去。接待他的工作人员态度严肃,然而李松依旧清晰而有条理地阐述了化肥厂选址的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工作人员认真翻阅着他提供的证据,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李松紧张地观察着他们的反应,只是这些人宛如喜怒不形于色的机器一般,让人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
过了许久,一位负责人抬起头,看着李松说道:“李先生,感谢您提供的这些重要信息,我们会尽快核实并研究处理。”
李松连忙点头,说道:“拜托您了,这关系着我们临山市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原大地的粮食产量,希望你们慎重考虑。”
从大院出来后,李松并未马上回去,而是在省城招待所住下,安静地等待着消息。他心里默默祈祷着事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让自己的一番辛苦不白费。
在招待所煎熬等待了数日后,李松终于得到了消息。省长李康亲自指示,省里的调查组当天便来到了临山市。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果与李松反映的情况完全一致,王山村的确不适合修建大型工厂。于是,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考虑,提议更改化肥厂的选址为柳河镇。
当报告提交到李康省长手中后,他立即批示,更改修建化肥厂的厂址。
这个消息让李松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他多日来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家乡的未来有了新的希望。
不仅如此,由于李松在这件事情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对家乡发展的热忱,李康省长特地将他选为化肥厂筹备专家成员。
专家组成立后,摆在众人面前的难题是柳河镇虽然水资源充足,交通也便利,很适合建厂,但电力供应不足成为了制约化肥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李松没有被这个难题吓倒,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在柳河之上修建水坝,建一个水力发电厂。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引起了众专家的关注和讨论。
不少人对这个方案表示质疑,认为修建水坝和发电厂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可能会影响化肥厂的建设进度。但李松据理力争,详细地阐述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长远利益。
“修建水坝,建设电厂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水力发电不仅能够满足化肥厂的用电需求,还能为周边地区提供电力支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柳河的水资源丰富,水坝建成后还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个方案,李松还准备了详细的规划图纸和数据资料。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个方案。
这种大事专家组上报给李省长,请他拍板。李康仔细阅读了李松的意见书、规划图和数据资料,对他的提议十分赞同。七八十年代,全国普遍缺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一到晚上用电高峰期便会拉闸限电。如果真的建成了水电站,对于缓解临山市缺电的情况将会有不小的帮助。
虽然得到李省长的支持,但方案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在资金筹集和工程招标等环节,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李松始终没有放弃,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就在李松全身心投入到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有人传言李松在这个项目中谋取私利,还有人试图破坏他的声誉。这件事情甚至还传到了李省长的耳朵中。
但李康副省长对李松十分信任,并没有因为传言对李松采取什么措施。而且李松也身正不怕影子斜,让那些造谣之人没有可乘之机。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修建水坝和发电厂的工程终于顺利开工。李松每天都坚守在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同时确保工程质量。
李松的付出和坚持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原本松散的团体团结起来,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水电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化肥厂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松相信,不久的将来,等到化肥厂、水电厂建成之后,临山市将会因为这个项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他也为自己能够为家乡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随着工程的推进,李松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在白家村的家中,他的妻子和女儿时常挂念着他。妻子会在夜晚看着窗外的明月,心中默默祈祷李松一切顺利,平平安安。女儿月月也总是缠着妈妈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她想念爸爸温暖的怀抱和亲切的笑容。
妻子知道李松在为了家乡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心中虽有思念,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她时常对女儿说:“爸爸在做很重要的事情,等他完成了就会回来。”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拿起画笔,画下了她心中爸爸的模样。
而在施工现场的李松,偶尔在忙碌的间隙,也会想起妻女。他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家乡,也是为了给家人一个更好的未来。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把这个项目做好,早日回家与妻女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