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用之于民
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俊业对黄国梁的斩杀,无比的仓促,按照大明律,但凡判处死刑者,都需要走一个非常繁琐的流程。
最后还需要大理寺或者刑部复核,复核之后,再报请皇帝本人在死囚册上勾决。
然后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政,一般并不会将死囚全部勾决,而是有意无意的故意漏掉几个,以示天恩浩荡。
被漏掉的死囚也不会无罪释放,而是进入下一年的死囚册重新勾决。
也就是说,被判处死刑后,如果死刑犯运气爆棚,判处死刑后,还可以多活个几年再死也有可能。
黄国梁如此迅速的被判处死刑,显然是于制不合的,他是被李俊业以战时状态一切从宜的理由,迅速判处死刑来执行的。
黄国梁毕竟是当地名望,势力根深蒂固,地方官员没人敢趟这浑水,纷纷避之不及。
于是李俊业的监斩官人选就成了一问题,思来想去,李俊业想到了军中的杨廷麟。
杨延麟素来是火爆的脾气,嫉恶如仇,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接的案子,他敢接,别人不敢监斩的人,他敢监斩。
也算黄国梁死的不亏,在地方上竟然还有朝廷的兵部主事来当他的监斩官。
在处斩黄国梁的同时,早有另一队人马大清早就出发,去抄没黄家所有的家产。
掺和着杀人,济南的这些地方官们可不敢,但抄没家产,绝不能少了他们掺和。
在两方人员的协作之下,很快的就将黄府的家产全部查封,现在两方人马正在翻箱倒柜,挖地三尺的寻找钱粮。
李俊业按照原先的承诺,叫人将黄家一个小庄园的地契拿出,给予了黄家老小,这块庄园不大,约莫有五六百亩田地,还有房屋二十几间,足够黄家老小栖身生存。
至于剩下的那十几人就更好搞定了,当他们的面将斩了黄国梁,杀鸡儆猴之后,那就更乖了,由济南的地方官员核算他们的家产,全部让他们各拿出百分之三十来赎罪。
交钱放人,一笔两清。
这些人的财富大都是数世积累,巧取豪夺而积累,叫他们一口气拿出三成出来,这不啻是直接要了他们的命。
有几个守财奴,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愿交钱粮,但是琢磨了一下这些人的嘴脸,一副不交银粮绝不善罢甘休的样子。
无奈自己的把柄始终被人抓在手中,只怕就算自己死了,家里的钱粮还是保不住,到那时只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没多长的时间,这些人纷纷认栽,只得派人回去家中取出钱粮,来换取自己脱身。
……
“李将军,这是筹得的军饷,具体账目,您过目一下。”
将黄国梁家产抄没,密谋的富户都接受处罚之后,城内捐饷助军的阻力,便一扫而空。
这份账本上,不仅有黄国梁抄没的家产,参与密谋富户们罚没的家产,还有城中一些富户正常的捐饷。
这份账本非常厚,李俊业从拿到手的那一刻就知道所获绝对不少。
他简单的翻开了两页,发现确实如此,这账本每一页记载数目都很多,并且极为详细,看得出济南地方官员,在这上面下了不少的真功夫。
这么厚的账本李俊业哪来的时间一一细看,他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的总计上面来,看了一眼,露出惊讶的表情来,“这么多,光是白银就有九十万两,粮食有七万石?”
“这些还只是一部分,黄国梁被抄没的家产,还有不少都在济南城外,此时无法派人去查抄。”张秉文补充着说道。
“哦。”李俊业表示理解的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最主要的财富其实就是土地,而这些富户们大量的土地往往都是在城外。
现在建奴围城,内外隔绝,自然不能派人去清查他城外的资产了,不过还是有些可以根据他府中查出的地契来确认。
“李将军,现在银多粮足,依我所见,足够守城之用了,而今山东藩库亏空连连,多出来的钱财能否用于补充山东藩库的亏空,毕竟这些钱取之于民,应当用之于民。”
张秉文试探的问道。
布政使为地方行政之长官,与巡按不同,巡按只不过是一个差官而已,人事还是在朝堂,任务完成拍拍屁股就能走人。
而布政使做为地方行政之长官,必须善始善终,藩库亏空这是多年之弊,怪不到张秉文的头上。
但他还是需要为这件事负责,如果在他任期能够补足藩库的亏空,在面临巨大财政危机的大明朝廷面前,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大功绩。
并且这亏空的数额,官员们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职责所在,他们定然会想尽办法来弥补亏空。
那么这些补齐亏空的钱粮只会转嫁在百姓们的身上,这也是张秉文话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义。
李俊业想了想,便打算各退一步,对着张秉文说道:
“我这些日子,在济南城中也见到了无数衣食无着的难免,不若将剩余的银子拿出六成去补充藩库的亏空,另拿出四成来赈济城内的饥民,也好为诸位大人留下一个善政的好名声。”
张秉文故意用话来试探,是因为这些钱粮都是他大费周章筹到的,在这过程中还完全不给自己留任何一线退路。
这些执着的动机是很让人值得怀疑的,难免会让人觉得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或许会动这剩余钱粮的心思,借机中饱私囊,毕竟济南的枪杆子,现在完全握在他的手中。
没想到李俊业竟然大公无私,慷慨的答应了他的要求,这让张秉文也觉得有点意外。
“既然李将军都这样说了,我们怎胆不从。”张秉文客气的说道。
李俊业当即道:“那好,明日便命人配合着城中增设两个粥厂,每日赈济之粮绝不可少于一百石。”
一听“配合”两字,张秉文就知道李俊业话中意思是赈济之事,由他的人主要负责了,索性也落得个自在,便一口声的答应了下来。
李俊业对黄国梁的斩杀,无比的仓促,按照大明律,但凡判处死刑者,都需要走一个非常繁琐的流程。
最后还需要大理寺或者刑部复核,复核之后,再报请皇帝本人在死囚册上勾决。
然后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政,一般并不会将死囚全部勾决,而是有意无意的故意漏掉几个,以示天恩浩荡。
被漏掉的死囚也不会无罪释放,而是进入下一年的死囚册重新勾决。
也就是说,被判处死刑后,如果死刑犯运气爆棚,判处死刑后,还可以多活个几年再死也有可能。
黄国梁如此迅速的被判处死刑,显然是于制不合的,他是被李俊业以战时状态一切从宜的理由,迅速判处死刑来执行的。
黄国梁毕竟是当地名望,势力根深蒂固,地方官员没人敢趟这浑水,纷纷避之不及。
于是李俊业的监斩官人选就成了一问题,思来想去,李俊业想到了军中的杨廷麟。
杨延麟素来是火爆的脾气,嫉恶如仇,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接的案子,他敢接,别人不敢监斩的人,他敢监斩。
也算黄国梁死的不亏,在地方上竟然还有朝廷的兵部主事来当他的监斩官。
在处斩黄国梁的同时,早有另一队人马大清早就出发,去抄没黄家所有的家产。
掺和着杀人,济南的这些地方官们可不敢,但抄没家产,绝不能少了他们掺和。
在两方人员的协作之下,很快的就将黄府的家产全部查封,现在两方人马正在翻箱倒柜,挖地三尺的寻找钱粮。
李俊业按照原先的承诺,叫人将黄家一个小庄园的地契拿出,给予了黄家老小,这块庄园不大,约莫有五六百亩田地,还有房屋二十几间,足够黄家老小栖身生存。
至于剩下的那十几人就更好搞定了,当他们的面将斩了黄国梁,杀鸡儆猴之后,那就更乖了,由济南的地方官员核算他们的家产,全部让他们各拿出百分之三十来赎罪。
交钱放人,一笔两清。
这些人的财富大都是数世积累,巧取豪夺而积累,叫他们一口气拿出三成出来,这不啻是直接要了他们的命。
有几个守财奴,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愿交钱粮,但是琢磨了一下这些人的嘴脸,一副不交银粮绝不善罢甘休的样子。
无奈自己的把柄始终被人抓在手中,只怕就算自己死了,家里的钱粮还是保不住,到那时只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没多长的时间,这些人纷纷认栽,只得派人回去家中取出钱粮,来换取自己脱身。
……
“李将军,这是筹得的军饷,具体账目,您过目一下。”
将黄国梁家产抄没,密谋的富户都接受处罚之后,城内捐饷助军的阻力,便一扫而空。
这份账本上,不仅有黄国梁抄没的家产,参与密谋富户们罚没的家产,还有城中一些富户正常的捐饷。
这份账本非常厚,李俊业从拿到手的那一刻就知道所获绝对不少。
他简单的翻开了两页,发现确实如此,这账本每一页记载数目都很多,并且极为详细,看得出济南地方官员,在这上面下了不少的真功夫。
这么厚的账本李俊业哪来的时间一一细看,他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的总计上面来,看了一眼,露出惊讶的表情来,“这么多,光是白银就有九十万两,粮食有七万石?”
“这些还只是一部分,黄国梁被抄没的家产,还有不少都在济南城外,此时无法派人去查抄。”张秉文补充着说道。
“哦。”李俊业表示理解的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最主要的财富其实就是土地,而这些富户们大量的土地往往都是在城外。
现在建奴围城,内外隔绝,自然不能派人去清查他城外的资产了,不过还是有些可以根据他府中查出的地契来确认。
“李将军,现在银多粮足,依我所见,足够守城之用了,而今山东藩库亏空连连,多出来的钱财能否用于补充山东藩库的亏空,毕竟这些钱取之于民,应当用之于民。”
张秉文试探的问道。
布政使为地方行政之长官,与巡按不同,巡按只不过是一个差官而已,人事还是在朝堂,任务完成拍拍屁股就能走人。
而布政使做为地方行政之长官,必须善始善终,藩库亏空这是多年之弊,怪不到张秉文的头上。
但他还是需要为这件事负责,如果在他任期能够补足藩库的亏空,在面临巨大财政危机的大明朝廷面前,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大功绩。
并且这亏空的数额,官员们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职责所在,他们定然会想尽办法来弥补亏空。
那么这些补齐亏空的钱粮只会转嫁在百姓们的身上,这也是张秉文话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义。
李俊业想了想,便打算各退一步,对着张秉文说道:
“我这些日子,在济南城中也见到了无数衣食无着的难免,不若将剩余的银子拿出六成去补充藩库的亏空,另拿出四成来赈济城内的饥民,也好为诸位大人留下一个善政的好名声。”
张秉文故意用话来试探,是因为这些钱粮都是他大费周章筹到的,在这过程中还完全不给自己留任何一线退路。
这些执着的动机是很让人值得怀疑的,难免会让人觉得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或许会动这剩余钱粮的心思,借机中饱私囊,毕竟济南的枪杆子,现在完全握在他的手中。
没想到李俊业竟然大公无私,慷慨的答应了他的要求,这让张秉文也觉得有点意外。
“既然李将军都这样说了,我们怎胆不从。”张秉文客气的说道。
李俊业当即道:“那好,明日便命人配合着城中增设两个粥厂,每日赈济之粮绝不可少于一百石。”
一听“配合”两字,张秉文就知道李俊业话中意思是赈济之事,由他的人主要负责了,索性也落得个自在,便一口声的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