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听闻要生了
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妯娌二人到底没有多唠几句,来人了,周半夏耳力好,还没有站起身出去就听到是顾四郎媳妇婉娘上门。
许是自身有孕也顾忌到马珊也有好几个月,很小声的和她婆婆说顾三郎媳妇要生了,老太太让她来这边待着。
相对而言,大房三个儿媳,还是婉娘受欢迎。很明显的,她婆婆就语气很热情的让这个侄媳慢慢走。
当然是往这边走,脚步声也越来越接近于内院。
“是谁?”
“好像是婉娘来了。”周半夏想想还是不提顾三郎媳妇要生了,“你要困了,我带她去我那边坐坐——”
“不用。说笑的呢,我知道你刚回来忙着呢,去忙你的好了,有事我会喊你,不过她来没啥关系。”
没啥关系,宝丫跟进来还赖着不走了,周半夏偷乐着就见婆婆瞅了自己一眼,赶紧跟上出了东厢房。
不出她所料的,婆婆要去一趟老院了,还特意叮嘱她谁来叫她都不能去老院,乖乖的待在家里别出去。
懂。
这是怕那边生孩子吓到她。
目送坚决不让她去前院的婆婆离开,再听东厢房里面两个孕妇聊得还挺开心,周半夏也歇了心思进去。
正如马珊所言,刚回来是忙着,忙完作坊,家里面刚装订好的线装书也该压实了可以摆到书架上。
回到西厢房。
脱了马珊所谓的“穿三层”外一层轻薄纱衣,只剩无袖薄衫长裙是凉快多了,再给自己倒杯凉茶压压惊。
周半夏依旧以书名首字的笔画顺序做些小纸条,用天干地支结合中文数字做上编号,将之粘在书脊上。
找出原有的索引大本子,用齐整的馆阁体补录上“新书”的书名和编号,再将书本按类放书架上摆好。
如此一来,找什么书就可以查这本索引册子,按编号去书架上找,看完书也可按照编号将书放回原处。
当然,这不是她按照以往看过的图书馆法子实行的,在高府小书房就是这么整的。
不得不说那位穿越前辈,东一下西一下的“发明”还是带来了不少便利。
这种活干多了,速度也快,周半夏正准备洗手就听刘氏回来了,顾三郎媳妇这么快就把孩子生下来了?
不可能的。
婉娘之前不是说三嫂要生了,老太太才让她上这边避一避?
怎么的总要个半天时间吧,现在才几点钟,绝对不会超过下午四点,前后一个时辰就生了?
听着就婆婆一个人,周半夏懒得再披上外面一层遮胳膊的纱衣出去,赶紧伸头朝书案前面的窗口望去。
急匆匆的。
“娘?”
“哎,没事儿。”刘氏脚步一拐,朝西厢房的方向走去,“不用出来,外头晒着,六郎还没回来啊?”
“估摸还在那边下棋纳凉了,他们都带换洗衣物过去,吃的也有。”
这个,刘氏是知道的,何止是吃的,铺地上的席子都带上了。
之前老儿子等人出门的时候就跟了一辆马车过去,连大孙子的风筝都带上了,这时节不要谁还放风筝,把孩子给惯的。
走近窗前,刘氏摇头而笑,“你爹还未及弱冠之年啊。”
周半夏被逗笑,“那边咋样?”
“挺好,是老太太想多了,三郎媳妇肚子刚疼就让四郎媳妇来了,娘回来的时候三郎媳妇还吃了一大碗面。
生孩子之前都是先一阵阵的痛,不是很痛的那种疼,就像来小日子,等觉得好痛也就是快要生了。
三郎媳妇如今还不到觉得觉得好痛的时候,正在屋里走动着,见她吃了一大碗面,没啥事,娘就回来了。”
我的好婆婆啊,解释就是掩饰啊,可难为你了,周半夏一脸深信不疑的点头,也学刘氏的样子悄声回道,“是好事。我一直在屋里没来得及去对面瞅瞅,也不知大嫂听出二堂嫂生孩子了没。”
“没事儿,知道就知道了。又忙了大半天了吧?快去歇着,等六郎回来又要忙上了,快去炕上躺一会。”
“好的,娘你也歇会儿。”
说话间,周半夏就瞟见对面东厢房小厅出来了顾宝丫——小姑娘拎着裙子轻手轻脚的朝这边跑来了。
“都睡着了,娘亲、二嫂,大嫂和三堂嫂都睡着了,三堂嫂起先还出来瞅了,见二嫂忙着就回去睡了。”
想来应该是没有走近这边窗口,不然她不会不知有人靠近,周半夏点头以示知晓。
看来婉娘今晚要住这边了。
老太太倒是会来事,一句话就把孙媳打发到她家,合着之前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时候孙媳就不值钱了。
目送婆婆和小姑子去上房,周半夏望了眼老院的方向,摇头转身去擦手之余心想着三郎媳妇应该不至于难产。
想归这么想,还是没忍住出书房穿过小厅回到内室从小地窖里取出一根野山参,切了一小节包好备用。
家里不是没有切好的参片,往日喝的参茶或是炖的参汤就用的参片,只不过三郎媳妇到底不是她大姐周大丫。
让她上赶着送东西过去是不可能的,别说三郎媳妇,她手上很多东西拿出去,马珊也只是共享而已。
很多时候无偿性的帮忙,帮着帮着就帮出来了理所应当,帮出了劣根,哪天不再无私奉献,那真的升米恩,斗米仇了。
但关乎人命的事情,又不一样,自然是能把一把是一把,但愿对方顺产,用不上求到她跟前。
顾文轩得知顾三郎媳妇要生了的消息比较迟,他们一行人所待的位置距离村东村口老院还是比较远的。
清河村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有一条河道的分支穿过村子中间,到村尾河面窄了这才铺上了青石板通行。
这也是为何一个村子又称之为河东和河西的缘故,而这条分支小河的河面最宽的也不是在架起的石桥一端,它就在之前周半夏落下的位置还要过去一点点,靠近于河西村口外的一里地河面上。
这边也是因近河道良田多,精心伺候良田的人多,热闹,路也宽,马车还可以刚好停在河边老树下。
往河边走几步又是绿树成荫的河岸,嫌村子里面河道太窄,玩水的孩子又多的一行人就跑来这边了。
妯娌二人到底没有多唠几句,来人了,周半夏耳力好,还没有站起身出去就听到是顾四郎媳妇婉娘上门。
许是自身有孕也顾忌到马珊也有好几个月,很小声的和她婆婆说顾三郎媳妇要生了,老太太让她来这边待着。
相对而言,大房三个儿媳,还是婉娘受欢迎。很明显的,她婆婆就语气很热情的让这个侄媳慢慢走。
当然是往这边走,脚步声也越来越接近于内院。
“是谁?”
“好像是婉娘来了。”周半夏想想还是不提顾三郎媳妇要生了,“你要困了,我带她去我那边坐坐——”
“不用。说笑的呢,我知道你刚回来忙着呢,去忙你的好了,有事我会喊你,不过她来没啥关系。”
没啥关系,宝丫跟进来还赖着不走了,周半夏偷乐着就见婆婆瞅了自己一眼,赶紧跟上出了东厢房。
不出她所料的,婆婆要去一趟老院了,还特意叮嘱她谁来叫她都不能去老院,乖乖的待在家里别出去。
懂。
这是怕那边生孩子吓到她。
目送坚决不让她去前院的婆婆离开,再听东厢房里面两个孕妇聊得还挺开心,周半夏也歇了心思进去。
正如马珊所言,刚回来是忙着,忙完作坊,家里面刚装订好的线装书也该压实了可以摆到书架上。
回到西厢房。
脱了马珊所谓的“穿三层”外一层轻薄纱衣,只剩无袖薄衫长裙是凉快多了,再给自己倒杯凉茶压压惊。
周半夏依旧以书名首字的笔画顺序做些小纸条,用天干地支结合中文数字做上编号,将之粘在书脊上。
找出原有的索引大本子,用齐整的馆阁体补录上“新书”的书名和编号,再将书本按类放书架上摆好。
如此一来,找什么书就可以查这本索引册子,按编号去书架上找,看完书也可按照编号将书放回原处。
当然,这不是她按照以往看过的图书馆法子实行的,在高府小书房就是这么整的。
不得不说那位穿越前辈,东一下西一下的“发明”还是带来了不少便利。
这种活干多了,速度也快,周半夏正准备洗手就听刘氏回来了,顾三郎媳妇这么快就把孩子生下来了?
不可能的。
婉娘之前不是说三嫂要生了,老太太才让她上这边避一避?
怎么的总要个半天时间吧,现在才几点钟,绝对不会超过下午四点,前后一个时辰就生了?
听着就婆婆一个人,周半夏懒得再披上外面一层遮胳膊的纱衣出去,赶紧伸头朝书案前面的窗口望去。
急匆匆的。
“娘?”
“哎,没事儿。”刘氏脚步一拐,朝西厢房的方向走去,“不用出来,外头晒着,六郎还没回来啊?”
“估摸还在那边下棋纳凉了,他们都带换洗衣物过去,吃的也有。”
这个,刘氏是知道的,何止是吃的,铺地上的席子都带上了。
之前老儿子等人出门的时候就跟了一辆马车过去,连大孙子的风筝都带上了,这时节不要谁还放风筝,把孩子给惯的。
走近窗前,刘氏摇头而笑,“你爹还未及弱冠之年啊。”
周半夏被逗笑,“那边咋样?”
“挺好,是老太太想多了,三郎媳妇肚子刚疼就让四郎媳妇来了,娘回来的时候三郎媳妇还吃了一大碗面。
生孩子之前都是先一阵阵的痛,不是很痛的那种疼,就像来小日子,等觉得好痛也就是快要生了。
三郎媳妇如今还不到觉得觉得好痛的时候,正在屋里走动着,见她吃了一大碗面,没啥事,娘就回来了。”
我的好婆婆啊,解释就是掩饰啊,可难为你了,周半夏一脸深信不疑的点头,也学刘氏的样子悄声回道,“是好事。我一直在屋里没来得及去对面瞅瞅,也不知大嫂听出二堂嫂生孩子了没。”
“没事儿,知道就知道了。又忙了大半天了吧?快去歇着,等六郎回来又要忙上了,快去炕上躺一会。”
“好的,娘你也歇会儿。”
说话间,周半夏就瞟见对面东厢房小厅出来了顾宝丫——小姑娘拎着裙子轻手轻脚的朝这边跑来了。
“都睡着了,娘亲、二嫂,大嫂和三堂嫂都睡着了,三堂嫂起先还出来瞅了,见二嫂忙着就回去睡了。”
想来应该是没有走近这边窗口,不然她不会不知有人靠近,周半夏点头以示知晓。
看来婉娘今晚要住这边了。
老太太倒是会来事,一句话就把孙媳打发到她家,合着之前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时候孙媳就不值钱了。
目送婆婆和小姑子去上房,周半夏望了眼老院的方向,摇头转身去擦手之余心想着三郎媳妇应该不至于难产。
想归这么想,还是没忍住出书房穿过小厅回到内室从小地窖里取出一根野山参,切了一小节包好备用。
家里不是没有切好的参片,往日喝的参茶或是炖的参汤就用的参片,只不过三郎媳妇到底不是她大姐周大丫。
让她上赶着送东西过去是不可能的,别说三郎媳妇,她手上很多东西拿出去,马珊也只是共享而已。
很多时候无偿性的帮忙,帮着帮着就帮出来了理所应当,帮出了劣根,哪天不再无私奉献,那真的升米恩,斗米仇了。
但关乎人命的事情,又不一样,自然是能把一把是一把,但愿对方顺产,用不上求到她跟前。
顾文轩得知顾三郎媳妇要生了的消息比较迟,他们一行人所待的位置距离村东村口老院还是比较远的。
清河村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有一条河道的分支穿过村子中间,到村尾河面窄了这才铺上了青石板通行。
这也是为何一个村子又称之为河东和河西的缘故,而这条分支小河的河面最宽的也不是在架起的石桥一端,它就在之前周半夏落下的位置还要过去一点点,靠近于河西村口外的一里地河面上。
这边也是因近河道良田多,精心伺候良田的人多,热闹,路也宽,马车还可以刚好停在河边老树下。
往河边走几步又是绿树成荫的河岸,嫌村子里面河道太窄,玩水的孩子又多的一行人就跑来这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