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说123网www.txt123.cc】,元尊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后数日,于禁与刘磐在刘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挑选族中精壮,大肆操练,以备即将爆发的黄巾叛乱。
伊籍与满宠二人,则在乐此不疲的抄录着《春秋三传异同说》。
这里的“操练”,“操”是指排兵布阵,以便使得士兵与士兵之间能够相互配合,最终能够有组织性的进行军团性质的作战,而“练”则是指练习个人武艺。
所以不存在穿越者来到古代,单单靠站个军姿,走走队列,就能吊打他人的情况。
毕竟早在周朝初期乃至后续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一众兵法大家写书并流传后世了。
比如说姜太公吕望写的《六韬》,孙武写的《孙子兵法》,吴起写的《吴子兵法》,孙膑写的《孙膑兵法》,尉缭写的《尉缭子》等等。
而孙武得伍子胥举荐,吴王阖闾为了考验他,授意孙武操练宫中妃嫔、宫女。
孙武为了令行禁止可是把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老爹)的两名爱妃都给斩杀了,自此令行禁止,最终练得一支娘子军。
更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流传后世。
所以这个时代的各类战术、战法,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所以刘表也就不过多干涉于禁、刘磐的操练。
毕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也算是给自己偷懒找个理由吧。
而刘表在陪伴爱妻之余,也正好教导教导两个孩子的课业,以弥补多年来对两个孩子的亏欠。
此时正统的教育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礼、乐、书、数为文,射、御为武,所以“六艺”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备,因此此时的士人皆是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的全才。
而刘表年纪轻轻便已是士林名望,文韬武略自然不凡,弓马娴熟不说,更是能开三石强弓。
而六艺中,礼:指礼节,分为“五礼”,分别为:
“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
乐:指音乐,分为“六乐”,分别为:《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hu四声)》、《大武》六套乐舞。
射:指射箭的技术,分为“五射”,分别为:白矢、参连、剡(yan三声)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指驾驶马车的技术,分为“五御”,分别为: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统一合适,谓行车平稳。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分为“六书”,分别为: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指“数”学的九个细目,分为“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九章算术》中则分为:方田、粟米、衰(cui)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
这六艺教育也类似于现今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当士人学成之时,自然就会进入官场,甚至荣升三公九卿之位。
当然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相应的学习不同的知识。
比如刘琮因为年幼就只是识文断字,涉猎一些礼、乐、书、数的基本理论知识。
而年长些的刘琦,六艺都有所涉及,并初通射、御之术,以及基本的武艺。
这里的武艺泛指剑术,自春秋战国以来,文化及武艺向来都是贵族专属。
有“君子佩剑”及“君子佩玉”之说,佩玉为文,佩剑为武,是谓文武双全。
到战国后期,战事频繁,为了提升士卒战力,方有简单的武艺传到军中,再之后辗转传到民间。
当然春秋时期的佩剑、佩玉,尚是皇亲贵戚以及贵族的专属。
到了东汉,随着书籍文化及武艺的传播,世家大族也多有佩剑、佩玉。
而到了三国以及后续的魏晋时期,士族乃至寒门子弟也多有佩剑、佩玉。
只不过到了东晋及以后,由于武备荒废,佩剑多用于装饰,附庸风雅之用。
而不像现在的士人君子,有武艺伴身,是真正上马能杀敌的存在。
当然,此时由于书籍以及武备等资源的稀缺性。
这君子六艺,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到的,一般而言只有皇族、世家及士族才有这个实力,为族中子弟提供这些资源。
书籍这些还好说,随着东汉末年私学兴起,寒门子弟也能多少学到一些知识。
但武备这一块儿,可真不是普通人家能够负担得起的。
毕竟有那么一句话叫做“穷文富武”,可不是空口道来。
这也着实说明读书较之习武,在耗费上确实要少上不少。
学文必要的束修(xiu一声),也就类似于现今的学费,肯定是要备上的,除此之外也就是笔墨纸砚这些物品消耗了。
而习武者,因为每日消耗颇大,基本上每天都得有肉食补充,单单肉食这一块儿,就能吃穷一个普通人家。
而除了肉食之外,习武者所用的兵刃,马匹这些,也都远非普通人家所能负担的。
比方说一张好弓,需三年时间制作,价值数万甚至十数万钱,这就足以掏空普通人家的老底了。
而骑、御方面就更耗钱了,一匹宝马那可是可遇而不可求,能令武将战力平添数成。
所以会出现李肃说吕布,吕布见金银财宝只是微微侧目,而见得赤兔宝马,哈喇子直流,更是直接手刃义父丁原了。
人们不管学文亦或习武,花费颇多,自然也希望通过自己才艺,获得丰厚的回报。
而投效的首选目标自然也就是朝廷了,所以会有那么一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够格,被朝廷录用,毕竟现今东汉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察举制和举孝廉,所以被录用之人多是世家大族及豪门子弟。
察举制是指朝廷官长发现地方上有大才能者,可以举荐给朝廷,通过考试后,方能录用。
举孝廉是指朝廷官长发现地方上有孝顺廉洁、品德高尚者,举荐给朝廷,同样通过考试,录用为官员。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清正廉洁,不徇私枉法的,他们自然更乐意举荐与自己亲近之人。
于是官场上开始充斥着他们的同宗、弟子、姻亲、门生故吏等等。
再加上朝廷卖官鬻爵已有六年之久,吏治败坏,贪官污吏横行于世,寒门中人要想出头就更难了。
所以也才出现了那么一句讽刺朝堂的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吏治败坏,也就出现很多名士拒绝出仕的情况。
而士人及寒门中有心出仕之人,自然也就会选择投效一些清正的世家大族帐下。
再借以跻身朝堂之中,同时举荐他们的人,则被称为举主、恩主亦或主公。
所以刘表还是白身之时,伊籍、满宠、于禁这些寒门中人。
一来看好刘表世家大族以及党人魁首的背景,二来更是敬仰刘表忧国忧民的作为,这才愿意投效刘表帐下,称其为主公。
当然说到这个主公,又涉及到东汉开始出现的“二重君主观念”。
当然第一位君主肯定是皇帝了,这也是天下之人共同效忠的对象,而第二位君主也就是刚才说到的举主、恩主、主公了。
朝廷公卿举荐或征辟士人为官,士人则视其为“举主”或“恩主”,也乐意为其效忠效力,并称其为“主公”或“明公”。
当然若是主公罢官亦或皇帝再行任命,而士人也愿意再度接受任命的话,那么之前的主公则被称为旧主。
比方说历史上有名的大魔王董卓,先受大司农“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征辟,参与镇压羌族叛乱。
后来张奂因为得罪宦官,罢官之后,董卓又受司徒袁隗征辟为掾属,陆续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等职。
张奂也从董卓的举主变为旧主,司徒袁隗则成为董卓新的举主。
凉州三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三人在平定羌乱中,都有杰出贡献。
而在这个时代,背主之事是非常可耻的行径,类似于自绝于人世前。
是以后来会有袁绍力主藩镇进京剿杀阉宦之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董卓不会反叛。
当然结果就是玩脱了,弄出董卓乱政不说,那闹了个满门抄斩,天下大乱。
此后数日,于禁与刘磐在刘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挑选族中精壮,大肆操练,以备即将爆发的黄巾叛乱。
伊籍与满宠二人,则在乐此不疲的抄录着《春秋三传异同说》。
这里的“操练”,“操”是指排兵布阵,以便使得士兵与士兵之间能够相互配合,最终能够有组织性的进行军团性质的作战,而“练”则是指练习个人武艺。
所以不存在穿越者来到古代,单单靠站个军姿,走走队列,就能吊打他人的情况。
毕竟早在周朝初期乃至后续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一众兵法大家写书并流传后世了。
比如说姜太公吕望写的《六韬》,孙武写的《孙子兵法》,吴起写的《吴子兵法》,孙膑写的《孙膑兵法》,尉缭写的《尉缭子》等等。
而孙武得伍子胥举荐,吴王阖闾为了考验他,授意孙武操练宫中妃嫔、宫女。
孙武为了令行禁止可是把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老爹)的两名爱妃都给斩杀了,自此令行禁止,最终练得一支娘子军。
更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流传后世。
所以这个时代的各类战术、战法,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所以刘表也就不过多干涉于禁、刘磐的操练。
毕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也算是给自己偷懒找个理由吧。
而刘表在陪伴爱妻之余,也正好教导教导两个孩子的课业,以弥补多年来对两个孩子的亏欠。
此时正统的教育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礼、乐、书、数为文,射、御为武,所以“六艺”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备,因此此时的士人皆是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的全才。
而刘表年纪轻轻便已是士林名望,文韬武略自然不凡,弓马娴熟不说,更是能开三石强弓。
而六艺中,礼:指礼节,分为“五礼”,分别为:
“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
乐:指音乐,分为“六乐”,分别为:《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hu四声)》、《大武》六套乐舞。
射:指射箭的技术,分为“五射”,分别为:白矢、参连、剡(yan三声)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指驾驶马车的技术,分为“五御”,分别为: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统一合适,谓行车平稳。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分为“六书”,分别为: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指“数”学的九个细目,分为“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九章算术》中则分为:方田、粟米、衰(cui)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
这六艺教育也类似于现今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当士人学成之时,自然就会进入官场,甚至荣升三公九卿之位。
当然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相应的学习不同的知识。
比如刘琮因为年幼就只是识文断字,涉猎一些礼、乐、书、数的基本理论知识。
而年长些的刘琦,六艺都有所涉及,并初通射、御之术,以及基本的武艺。
这里的武艺泛指剑术,自春秋战国以来,文化及武艺向来都是贵族专属。
有“君子佩剑”及“君子佩玉”之说,佩玉为文,佩剑为武,是谓文武双全。
到战国后期,战事频繁,为了提升士卒战力,方有简单的武艺传到军中,再之后辗转传到民间。
当然春秋时期的佩剑、佩玉,尚是皇亲贵戚以及贵族的专属。
到了东汉,随着书籍文化及武艺的传播,世家大族也多有佩剑、佩玉。
而到了三国以及后续的魏晋时期,士族乃至寒门子弟也多有佩剑、佩玉。
只不过到了东晋及以后,由于武备荒废,佩剑多用于装饰,附庸风雅之用。
而不像现在的士人君子,有武艺伴身,是真正上马能杀敌的存在。
当然,此时由于书籍以及武备等资源的稀缺性。
这君子六艺,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到的,一般而言只有皇族、世家及士族才有这个实力,为族中子弟提供这些资源。
书籍这些还好说,随着东汉末年私学兴起,寒门子弟也能多少学到一些知识。
但武备这一块儿,可真不是普通人家能够负担得起的。
毕竟有那么一句话叫做“穷文富武”,可不是空口道来。
这也着实说明读书较之习武,在耗费上确实要少上不少。
学文必要的束修(xiu一声),也就类似于现今的学费,肯定是要备上的,除此之外也就是笔墨纸砚这些物品消耗了。
而习武者,因为每日消耗颇大,基本上每天都得有肉食补充,单单肉食这一块儿,就能吃穷一个普通人家。
而除了肉食之外,习武者所用的兵刃,马匹这些,也都远非普通人家所能负担的。
比方说一张好弓,需三年时间制作,价值数万甚至十数万钱,这就足以掏空普通人家的老底了。
而骑、御方面就更耗钱了,一匹宝马那可是可遇而不可求,能令武将战力平添数成。
所以会出现李肃说吕布,吕布见金银财宝只是微微侧目,而见得赤兔宝马,哈喇子直流,更是直接手刃义父丁原了。
人们不管学文亦或习武,花费颇多,自然也希望通过自己才艺,获得丰厚的回报。
而投效的首选目标自然也就是朝廷了,所以会有那么一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够格,被朝廷录用,毕竟现今东汉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察举制和举孝廉,所以被录用之人多是世家大族及豪门子弟。
察举制是指朝廷官长发现地方上有大才能者,可以举荐给朝廷,通过考试后,方能录用。
举孝廉是指朝廷官长发现地方上有孝顺廉洁、品德高尚者,举荐给朝廷,同样通过考试,录用为官员。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清正廉洁,不徇私枉法的,他们自然更乐意举荐与自己亲近之人。
于是官场上开始充斥着他们的同宗、弟子、姻亲、门生故吏等等。
再加上朝廷卖官鬻爵已有六年之久,吏治败坏,贪官污吏横行于世,寒门中人要想出头就更难了。
所以也才出现了那么一句讽刺朝堂的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吏治败坏,也就出现很多名士拒绝出仕的情况。
而士人及寒门中有心出仕之人,自然也就会选择投效一些清正的世家大族帐下。
再借以跻身朝堂之中,同时举荐他们的人,则被称为举主、恩主亦或主公。
所以刘表还是白身之时,伊籍、满宠、于禁这些寒门中人。
一来看好刘表世家大族以及党人魁首的背景,二来更是敬仰刘表忧国忧民的作为,这才愿意投效刘表帐下,称其为主公。
当然说到这个主公,又涉及到东汉开始出现的“二重君主观念”。
当然第一位君主肯定是皇帝了,这也是天下之人共同效忠的对象,而第二位君主也就是刚才说到的举主、恩主、主公了。
朝廷公卿举荐或征辟士人为官,士人则视其为“举主”或“恩主”,也乐意为其效忠效力,并称其为“主公”或“明公”。
当然若是主公罢官亦或皇帝再行任命,而士人也愿意再度接受任命的话,那么之前的主公则被称为旧主。
比方说历史上有名的大魔王董卓,先受大司农“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征辟,参与镇压羌族叛乱。
后来张奂因为得罪宦官,罢官之后,董卓又受司徒袁隗征辟为掾属,陆续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等职。
张奂也从董卓的举主变为旧主,司徒袁隗则成为董卓新的举主。
凉州三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三人在平定羌乱中,都有杰出贡献。
而在这个时代,背主之事是非常可耻的行径,类似于自绝于人世前。
是以后来会有袁绍力主藩镇进京剿杀阉宦之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董卓不会反叛。
当然结果就是玩脱了,弄出董卓乱政不说,那闹了个满门抄斩,天下大乱。